众力资讯网

元成中落(二七)汉成帝想提拔刘歆为中常侍,为何王凤表示反对?

在整个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期,王氏的权位都是处于独霸朝政的状态。尤其是王凤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之时,王氏一日之内连封五侯,将家族

在整个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期,王氏的权位都是处于独霸朝政的状态。尤其是王凤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之时,王氏一日之内连封五侯,将家族在朝廷的势力推上了巅峰状态。此事王氏独霸朝政,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不仅仅是在长安朝廷,就连地方州郡县中也有不少官员向着王氏靠拢,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凤权倾朝野,就连汉成帝刘骜的诏令就被否决,实在是嚣张至极。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汉成帝刘骜想要启用著名经学家刘歆为中常侍被王凤否定的故事,很多史书上对此评价为王氏霸权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这件事在当时不仅仅是表现了王氏的霸权,更是体现出了朝廷政治斗争的激烈。王凤否决汉成帝刘骜对刘歆的提拔,并不只是表面的维持这几执政大将军的权威和面子,也是为了王氏家族在朝廷的长期延续。这个故事背后也有着王氏家族与刘氏宗族的竞争,甚至关系到王家提拔王莽为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影响深远。下面笔者便将此案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点评,剖析一下处于角力双方的汉成帝刘骜和大将军王凤这对甥舅之间明争暗斗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影响到刘歆和王莽这对当时最杰出的年轻人的政治前途的。

刘歆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他和他的父亲刘向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对中国古代图书编撰学说的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五世孙,是货真价实的宗室子弟。刘歆从小就有着神童的美誉,在身为儒家领袖的父亲刘向的教育下很快成为儒家圈子里的后起之秀。刘歆最早学习《诗经》和《尚书》,后来在《易经》和《谷梁春秋》方面颇建树,成为儒家圈子的名人。汉成帝刘骜听说了刘歆的名气后,将其任命为黄门郎,同一时期出任黄门郎的还有大将军王凤的侄子王莽。

当时刘歆的父亲刘向是光禄大夫,在汉元帝刘奭时代还当过宗正卿,所以在朝廷之中威望很大,也是刘氏宗室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刘向的安排下,刘歆得以进入皇家藏书的天禄阁,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刘歆在这期间一边学习天禄阁的各种典籍,一边编撰自己的著作学说,成为朝廷年轻人中的儒家代表。因为声名鹊起,又受到众多儒家官员的推荐,汉成帝刘骜打算重用刘歆。当时刘骜准备让刘歆做中常侍,而且提前准备好了官服,却遭到近侍官员的反对。反对的理由让刘骜很郁闷,他们说还没经过大将军王凤的同意。

汉成帝刘骜没有办法,只能让下面按流程提报给王凤,结果王凤果然否决了这个任命。于是刘歆天禄阁中继续编撰书籍,直到汉哀帝刘欣即位才有了新的机会。这个故事在史书中流传很广,成为大将军王凤独霸朝政的黑历史。王凤独揽大权时期否定过不少汉成帝刘骜的任命,刘歆这一段本不足为奇,但为什么史官们要把这段历史专门专门记载下来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这件事背后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王凤特意否决了汉成帝刘骜对刘歆的任命,看似小题大做,似乎故意彰显大将军的权威,其实是为王莽上位铺路。

站在务实的角度看,王凤否决这个任命,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他既得罪了刘歆的父亲刘向,也得罪了推荐刘歆的儒家官员们。而且汉成帝刘骜对刘歆的任职并不高,也不会威胁到大将军的位置,所以表面上看有些得不偿失,完全没有必要。刘骜给刘歆任命的官职是中常侍,这个官职就是伺候人的活,一般由皇帝近臣和外戚担任,并不具备实权,只是作为政务咨询所用。比如汉元帝刘奭在位时,便让许嘉出任中常侍,许嘉是刘奭的堂舅。汉成帝刘骜宠爱班婕妤的时候,便让班婕妤的哥哥斑伯、斑稚当中常侍。

这种用来照顾亲戚的官职,一般是拿来加工资的,并不具备权力,所以王凤否决这个任命完全是多此一举,吃力不讨好。但精于政治斗争的王凤居然这么干了,实在是让刘骜感到意外。王凤为什么会这么霸道,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很多史书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权威,所以必须否决这个任命。王凤真的是这么想的么?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想当然的,也是极度肤浅的。王凤如果是如此肤浅的人,他绝不会先后在政治斗争中战胜许嘉、王商、王章等朝廷重臣,将整个汉朝的国家大权抓在王氏一族人的手里。

王凤是个非常厉害的政客,他的政治手腕非比寻常,绝不会做丢了西瓜捡起芝麻的蠢事,这从他临终前对王家的布置就看得出来。王凤在临终前并没有将大司马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儿子王襄,而是交给了弟弟安阳侯王音。他的这个操作实际上是非常有远见的,不仅延续了王氏在朝廷的统治地位,而且给王莽继承王家基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这种操作也是不符合当时豪门世家的传统规矩的,所以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从这个角度看,王凤作出的一些反常的决策,往往是具备前瞻性的,也是为了王氏家族长远的未来打算的。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王凤否决刘歆的任命,有着非常长远的考虑。首先,当时的王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面对着刚刚崛起的卫尉淳于长的竞争。淳于长虽然是王凤的外甥,但王家对其并不是十分信任,所以在官职推荐等方面都是有所保留的。淳于长通过说动王政君允许立赵飞燕为皇后,赢得了汉成帝刘骜的宠信,在年轻人官员中成为第一人。他的年纪比王莽和刘歆都大,有着光明的前途。一旦王凤去世,王家找不出人来接替大司马的位置,朝廷大权必然落入淳于长的手中,这对王家的长远利益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说来自淳于长的威胁是王家自己内部管理的问题,那刘歆如果再上一步,就会给刘氏宗族大肆重返朝廷带来机会。刘歆是刘向之子,刘向在汉元帝刘奭初年就是宗正卿了,是刘氏宗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不是刘向卷入了儒家和中书令石显的斗争,斗争失败后被迫下野,他绝不会只是个光禄大夫。

刘向在儒家的名声也很大,在萧望之、周堪等儒家领袖被石显迫害致死后,他成为了儒家领袖中资格最老的人,也是唯一在世的参加过汉宣帝刘病已时代石渠阁会议的人。刘歆是刘向一手教育出来的,同样横跨了刘氏宗族和儒家学派两大政治集团,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潜力。

一旦刘歆借助刘向的影响力将这两个政治集团进行整合,再加上他作为汉成帝刘骜身边人的身份,必然会对王氏统治朝廷的秩序产生冲击。在王凤和王政君或者说之时或许王家勉强能稳住局势,但未来必然会给王莽留下一个难以对付的政敌。所以王凤不能让刘歆顺利上位,更不能让他有机会整个刘氏宗族和儒家两大集团,这是对王氏在政治上极大的挑战。可以说从长远来看,刘歆对王氏的威胁,比淳于长还大。淳于长只是个阴谋家,完点小聪明可以,但政治手腕远远不足与刘歆、王莽这样具有前瞻能力的人相比。

第三方面最为重要,那就是刘歆和王莽的个人特质太像了。两人是同一时间成为黄门郎的,都在儒家学派中有着极高的名声,都被认为是儒家未来的希望之星。王莽是王凤的弟弟王曼的次子,他与别的王氏子弟不同,从小就少年老成,严格按照儒家学派的规矩生活。王曼早逝,王莽的哥哥王永也很早就没了,所以王莽只能依托于几个叔叔生活。王家掌权以后,王家的子弟纷纷入朝为官,但大多数人都骄奢淫逸,沉浸在权力中不能自拔。但王莽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反而过得非常清贫节俭。

王莽在篡夺汉朝大权之前给人留下的映像很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伪装的反贼。他生活上保持儒家清贫节俭的作风,为人谦恭好学,行为作风严谨。在做官的同时,他不但要照顾母亲,还要接济嫂子,抚育兄长遗子,堪称王家的道德模范。因为这些优良的表现,儒家学派对王莽非常看好,邀请他参加各种集会,他也因此招纳了很多贤士。王莽被安排当了黄门郎后,他活跃在王凤的身边,对王凤关怀备至,非常的孝顺,这让王凤很看好他。王凤生病期间,王莽衣不解带的贴身照顾,使得王凤将其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在当时的汉朝朝廷中,王莽和刘歆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典范,受到很多老臣,尤其是儒家老臣的推崇。淳于长虽然官职大,受到皇帝宠信,但名声方面比这两位差得太多了。如果说要从王莽和刘歆中提拔一位成为皇帝近臣,刘骜肯定选刘歆,王凤肯定选王莽,这都是为了各自政治利益的打算。刘骜先选定了刘歆,王凤就不能让刘歆占据先机,所以用大司马的权力否决是必须的操作。如果让刘歆成功上位,那不但是第二个淳于长,而且比淳于长还难对付。淳于长一身污点,刘歆却是名满天下,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因此王凤否决汉成帝刘骜对刘歆的任命,就是在为王莽铺路,给他争取上位的时间。同时王家内部也作出了统一性的抉择,在王莽几个叔叔掌权期间,都对其全力的支持,目的就是力保王莽接盘王家在朝野的势力。从历史发展来看刘歆一直受到王家的打压,直到王莽掌权后才被提拔。而王莽则在王凤等上一辈掌权者的基础上将王家的权势进一步扩大,最终完成了篡夺汉朝皇权的操作。可惜的是王家在朝廷的苦心经营时间太短,在民间的根基不深,王莽小看了数百年的刘氏诸侯王的基业,最终被刘玄、刘演、刘秀等地方刘氏势力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