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南京照相馆》:不止于 "惨",这部电影藏着中国心态的十年之变

当《南京照相馆》的镜头掠过照相馆墙上悬挂的万里长城、黄鹤楼与故宫图景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传递:这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当《南京照相馆》的镜头掠过照相馆墙上悬挂的万里长城、黄鹤楼与故宫图景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传递:这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选择了与《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截然不同的历史凝视角度。十余年间,同类题材电影的叙事变迁,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国力提升背景下,国民面对历史创伤时的心态演进 —— 从聚焦 "惨" 的悲情书写,到兼具 "怒" 与 "勇" 的抗争叙事,《南京照相馆》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表达升级。

从 "不会亡" 到 "寸土不让":抗争意识的觉醒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让绝境中的中国士兵喊出 "中国不会亡",那句台词里藏着的是民族危亡之际最卑微的生存渴望。而《南京照相馆》里 "寸土不让" 的呐喊,则标志着历史叙事的内核转变:从被动求生到主动捍卫。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影片通过照相馆这一特殊空间完成隐喻 —— 镜头反复扫过那些象征中华文明的景观照片,即便在日军铁蹄下蒙尘,却始终以静默的姿态宣告着文明的韧性。当主角们在废墟中守护这些影像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物件,更是一个民族对 "失地必复" 的信念。

这种信念在影片结尾的审判戏达到高潮。南京法庭上,战犯被绳之以法的场景并非虚构,历史上向井敏明、野田毅的 "百人斩" 暴行在此得到艺术还原。与某些作品强调 "以德报怨" 的叙事不同,导演申奥让枪声成为对暴行最直接的回应。这种 "以直报怨" 的处理,恰恰契合了民众对历史正义最朴素的期待 —— 当苦难被正视,当罪恶被清算,创伤才能真正进入愈合的轨道。

伊藤的镜像:撕开文明假面下的军国主义基因

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摄影师伊藤,是本片最具解剖价值的角色。初看时,他与那些烧杀抢掠的士兵格格不入,手持相机的姿态、对摄影艺术的谈论,都透着知识分子的斯文。但导演用一系列细节撕碎了这层伪装:他将参加甲午战争的祖父视为英雄,在暗房里冲洗暴行照片时的麻木,最终暴露凶光时的狰狞。这个角色的弧光,精准戳中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隐蔽性 —— 它未必总是张牙舞爪,更多时候披着文明的外衣,却在价值观深处供奉着侵略逻辑。

影片大胆将伊藤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形成互文。这位以《东京物语》闻名的电影大师,其侵华期间参与毒气战的黑历史曾长期被文艺界讳言。《南京照相馆》通过伊藤 "战后想拍电影" 的台词,直指这种 "艺术光环" 下的历史污点。当全世界沉醉于日式美学的温情时,影片冷峻地提醒:那些看似无害的 "文明表象",可能正是军国主义基因的绝佳掩体。这种批判的锋芒,源于当下中国电影界话语权的提升,更源于对历史真相 "零容忍" 的态度。

争议与反思:历史书写的边界与勇气

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官,贡献了全片最尖锐的台词。"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方言不通怎么赢?" 这句汉奸的自白,意外触及了历史纵深中的关键命题 —— 大一统与民族凝聚力的关联。影片并未回避这种 "政治不正确" 的思考,反而通过角色的堕落,反衬出 "书同文、车同轨" 对民族存续的重要性。而 "人都快杀光了,拿什么打赢" 的感叹,则跳出了 "人民必胜" 的抽象叙事,直面战争最残酷的本质:体量与韧性,才是绝境中续命的根本。

当然,影片并非无懈可击。高叶饰演的电影演员角色,其精致妆容与烫发在沦陷区背景下显得违和。导演或许想通过 "美好被摧残" 增强戏剧张力,但与《金陵十三钗》的旗袍一样,都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间出现了失衡。但这种瑕疵无法掩盖影片的价值:它拒绝用 "剥削镜头" 消费苦难,在沉重题材中保持了克制,却又在历史态度上寸步不让。

从 "不敢去纪念馆" 到 "期待彻底清算",影评人个人的情感变化,恰是国民心态的缩影。《南京照相馆》的意义,正在于它让历史叙事摆脱了悲情自怜的窠臼,转而以 "抗争者" 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创伤记忆 ——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 "寸土不让" 的信念,成为民族前行的精神钙质。

评论列表

鹿杖客
鹿杖客 2
2025-08-24 17:46
苦难,比天高,比海深。好像不仅仅体现在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