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公园裸体雕塑引尴尬

“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一句稚嫩提问,道出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巨大鸿沟。“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山西夏县白沙

“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一句稚嫩提问,道出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巨大鸿沟。

“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山西夏县白沙河公园内,一个孩子指着名为“幸福一家人”的雕塑问道。面对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一家人”,陪同的奶奶哑口无言,只剩下尴尬。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也将公共雕塑的艺术边界问题再次推入公众视野。

当地水利局的回应颇为微妙:“这个雕塑是厂家直接采用别人现有的设计作品制作,并非由我们设计,且已摆放多年。”一句“非我设计”的推脱,一句“已摆放多年”的惯性思维,暴露出公共空间艺术监管的缺位与漠然。

01

雕塑争议,并非孤例

山西这组“幸福一家人”裸体雕塑引发的争议,并非个案。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园景区频频出现引发公众反感的雕塑作品。

云南丽江某主题公园内的“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造型诡异夸张,令人产生不适;昆明市大观公园西区的裸体女性雕塑,仰面朝天,引发“有伤风俗”的质疑。

这类作品往往以“艺术”为名,却忽略了公共空间艺术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与环境的和谐、与公众的对话、与文化的契合。

当艺术成为视觉暴力,当创意变成恶趣味,公共雕塑已经背离了其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初衷。 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并非对艺术的不敬,而是对审美强迫的正当反抗。

02

中西差异,语境不同

米开朗基罗广场的大卫雕像

面对争议,常有人搬出西方裸体雕塑来为这类作品辩护:“看看大卫像、维纳斯像,不都是裸体吗?为何西方的裸体是艺术,东方的裸体就是低俗?”

这种论调忽略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西方裸体艺术源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拜,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大卫像的肌肉线条展现的是力量与信仰,维纳斯的曲线歌颂的是爱与美。 这些作品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也被公众广泛理解和接受。

党河绝壁的巨幅自然岩体壁画《飞天》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体表现向来是含蓄蕴藉的。中国艺术讲究“意境”、“神韵”,追求“形神兼备”,而非赤裸直白的外在展示。敦煌飞天衣袂飘飘,汉唐舞俑姿态万千,都在含蓄中展现着东方之美。

令人作呕的玩意,大人看了都不适~

文化差异导致审美认同的差异,这本是艺术常识。 遗憾的是,某些国内雕塑家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皮毛,却未理解其精神内涵,更忽视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大众审美习惯。

03

公共艺术,边界何在

公共艺术与美术馆中的纯艺术不同,它具有强迫性——公众无论喜恶,都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它。正因如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应当更加谨慎,更需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

公共空间不是某些艺术家的个人试验场,更不应成为低俗审美和恶趣味的聚集地。 一件成功的公共雕塑,应当与环境相协调,与文化相契合,与观众产生良性互动。

灵魂出窍上图为一组来自昆明灵魂出窍的红色雕塑,被批这哪是灵魂出窍,这不是肉体消失吗?据了解,这组艺术品是由云南艺术家罗旭创作,在2012年6月15日赴德国展出,得票273084票。

飞天之吻

重庆“飞天之吻”被戏称为“巨人上菜”……这些案例无不表明:缺乏美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公共艺术,不仅不能美化环境,反而成为视觉污染。下面这个就更厉害了,你能说说这堆了个啥?据说,它是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正式出炉,武汉“生命”雕塑以310886票居十大丑陋雕塑榜首。“一堆铁棍子,上面架着几颗不锈钢‘鸟蛋’”是很多人对它的描述。武汉“生命”

艺术可以前卫,但不能前卫到完全脱离公众;创意可以新颖,但不能新颖到只剩下恶趣味。 在公共空间里,艺术需要一定的共识和边界。

下面这又是雕了个啥东东咧?刚刚看到的。

04

文化自信,创作自觉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底蕴,却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如此贫乏?为何我们不能从自己的文化血脉中汲取灵感,而非要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方?

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某些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肤浅,对西方艺术盲目崇拜,导致创作出的作品不中不西、不古不今,既无东方神韵,也无西方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可供挖掘的素材:从诗词歌赋的意境,到传统故事的智慧;从书法绘画的气韵,到哲学思想的高度,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灵感源泉。

西安大雁塔的“玄奘”像

杭州西湖边的“白蛇传”雕塑,西安大雁塔的“玄奘”像,这些深受公众喜爱的作品证明:只有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们,应当走出象牙塔,深入人民生活,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创作出既有艺术高度,又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五羊石像

走在广州越秀公园,看到那组生动的“五羊石像”,人们会想起广州的别名“羊城”及其美丽传说;漫步杭州西湖,邂逅“白蛇传”雕塑,游客会自然融入江南文化的诗意氛围。

这些成功的公共雕塑,不仅美化环境,更承载文化,凝聚记忆,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标。

公园是大家的公园,城市是大家的城市。公共艺术不应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而应当成为连接艺术与公众、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桥梁。

拆除几组丑陋雕塑易,树立文化自信难。但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让艺术回归公众,让创作回归文化,让美的启蒙在孩子问出“奶奶,他们为什么不穿衣服”时,就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