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读了《毛选》才发现,领导经常拿来立威的对象,基本都长这样

小张最近跟我吐槽,他们部门新来的主管总爱挑他刺。小张是985硕士,平时说话轻声细语,遇到矛盾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张最近跟我吐槽,他们部门新来的主管总爱挑他刺。

小张是985硕士,平时说话轻声细语,遇到矛盾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主管偏偏逮着他改方案时的小细节反复挑错,当众说他“书生气太重,不懂变通”。

更讽刺的是,同组有个老油条经常摸鱼,主管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眼熟?

职场里总有人被当“软柿子”捏,而领导立威的对象,往往集中在三类人身上——书生气浓的、脸皮薄的、没靠山的。

一、为什么“书生气”的人总被针对?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有个细节:教员去湖南调研时,发现地主阶级最怕“识字先生”。

不是因为这些人会写大字报,而是他们能用数据说话——比如算清土地分配账,戳穿“地少人多养不活”的谎言。

这种“用专业戳破伪装”的能力,恰恰是某些领导最忌惮的。

就像小张,他每次改方案都会附上详细的数据支撑,甚至用SWOT分析把主管的“经验主义”批得体无完肤。

这种“用专业打脸”的行为,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被教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

当你的专业能力威胁到领导的权威时,他们自然会通过挑刺来打压你。

破局方法:把专业变成“透明武器”

教员在《论持久战》里教了个绝招——“让敌人看得见你的枪,但摸不清你的弹道”。具体做法是:

主动公开专业流程:比如小张可以每周做一次方案复盘会,把数据来源、分析逻辑摊在桌面上,让所有人都能看懂;

用“提问式汇报”引导共识:遇到分歧时不说“你应该这样做”,而是问“如果我们尝试A方案,可能遇到B风险,您觉得怎么规避更好?”

把专业转化为团队资源:像教员培养干部那样,主动带新人掌握分析方法,当你的能力变成团队标配,领导自然不敢轻易动你。

二、脸皮薄的人为什么总被欺负?

《为人民服务》里有句话特别扎心:“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但现实是,职场里总有人把“和谐”当遮羞布——你怕得罪人,别人就敢得寸进尺。

我表姐在国企工作,有次部门聚餐,同事故意把最难搞的客户推给她,还笑着说“能者多劳嘛”。

表姐当时脸都红了,硬是憋着没反驳。

结果那同事得寸进尺,后来连自己的报表都让她代做。

这和《毛选》里说的“斗争哲学”完全相反——教员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里明确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破局方法:用“三步反击法”划清底线

第一次越界:温和但坚定地拒绝

比如同事再推脏活时,可以笑着说:“我这周手头有三个急单,要不您先教教我怎么优先排序?”既给对方台阶,又暗示“我不是软柿子”。

第二次越界:用事实反击

如果对方继续施压,就拿出工作记录:“您看,上周我帮您整理的客户资料,结果客户投诉说数据错误,害我挨了批评。这次我真不敢接了。”

第三次越界:借力打力

可以找机会在公开场合说:“最近总有人把私人任务塞给我,可能是觉得我好说话?不过领导说过,每个人的KPI都要自己负责,对吧?”

三、没靠山的人为什么总被边缘化?

《论十大关系》里有个经典论断:“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但有些人把“没靠山”当勋章,觉得靠自己才硬气。

可教员在延安时期就明白——“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没有自己的“统一战线”,再能干的人也会被孤立。

我有个前同事老李,技术能力超强,但总看不起“会来事”的同事。

结果部门调整时,那些他看不起的“关系户”反而抱团把他挤走了。

这和《毛选》里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全背道而驰。

破局方法:构建你的“最小可行性团队”

找到“价值共同体”:比如技术岗可以和产品、运营组成“需求攻坚小组”,用共同目标绑定利益;

用“小胜利”积累信任:像教员打游击战那样,先帮同事解决个小问题(比如优化个报表模板),再逐步建立威信;

主动向上管理: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展时,多提团队贡献:“这次项目能提前完成,多亏小王加班核对数据,小张优化了流程。”当领导看到你“带团队”的能力,自然会把你当核心培养。

教员在《实践论》里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职场里的威信也一样——不是靠吼几嗓子、拍几回桌子,而是靠专业能力赢得尊重,靠底线原则赢得敬畏,靠团结协作赢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