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潜伏三百年当隐形人,一出手就偷了一个国家,这家族的招有多绝?

文|老达子本文共3381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前言《菜根谭》里有句耐人寻味的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意思是,

文|老达子

本文共3381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前言

《菜根谭》里有句耐人寻味的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意思是,那些沉得住气、熬得起时间的事物,往往能爆发最惊人的力量;而急着冒头的,反而容易早早衰败。

春秋战国的乱局里,最把这句话活成行动指南的,当属从陈国逃亡到齐国的田氏家族——他们用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看不见刀光的夺权,从最初寄人篱下的客卿,变成坐在国君宝座上的主人。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他们如何从打工的变成管老板的,最后又如何轻轻一跳,把老板的位置变成自己的家呢?

逃亡到齐国

田氏的起点是陈完(田敬仲),他本是陈国的公子(陈厉公的儿子)。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宣公杀了太子御寇,而陈完和御寇是发小,怕被牵连,连夜带着家眷逃到齐国。

为什么选齐国呢?因为当时齐桓公刚称霸,国力强、包容性高,对外来人才,齐国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但得守规矩。齐桓公见他是陈国公子,想直接封他做卿,陈完却立刻推辞:“我就是个逃到这儿的‘羁旅之臣’,能免了被追杀的命运已经是您的恩宠,哪敢当这么高的位置?”

“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最后,他选了个工正的官。这步棋太妙了,因为工正不是位高权重的虚职,而是要天天和工匠、小商人打交道的实干岗。陈完不用卷入贵族的权力斗争,反而能靠解决实际问题攒口碑。

扎根破局

陈完死后,田氏的第二代(田孟夷)、第三代(田孟庄)、第四代(田文子)继续沿着他的路线走:做小官,干实事,攒人脉。

到了田氏第五代田桓子(田无宇)时,这家人终于从外来客卿变成了齐国安邦柱石。而他的升级密码,是把讨好百姓做成家族传统。

齐景公在位时,姜姓齐国的贵族们已经烂透了:收税用大斗(比标准斗大一圈),放债用小斗(比标准斗小一圈),老百姓饿肚子都得把粮食交上去。田桓子反其道而行之,搞了个大斗出、小斗入的操作。

《左传・昭公三年》里,齐国的大臣晏婴(晏子)对晋国大夫叔向说过一句扎心的话: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景公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百姓却全跑到田氏那边了。

更绝的是,田桓子不把恩挂在嘴边,他从不说我是你们的救命恩人,反而说这是齐景公让我做的。既得了民心,又没得罪国君。

除了讨好百姓,田桓子还会拉盟友:当时齐国的栾氏、高氏专权,田桓子就联合鲍氏(齐国老牌贵族),一起把栾氏、高氏灭了。这一步之后,田氏不仅清除了对手,还让鲍氏觉得田氏是自己人。毕竟,能一起搞事情的盟友,比什么都可靠。

扎根的核心:把外来户做成自己人

田氏前五代的操作,本质上是用时间换认同。他们从不说我是陈国人,反而主动改陈为田(古代陈田同音),彻底把自己归为齐国人;也从不去抢国君的面子,反而帮国君撑面子;更不去争一时的权力,反而攒了一世的口碑。

等到田桓子去世时,田氏已经不是什么外来户了。他们是齐国的国之重臣,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是贵族圈子里的话事人。

田氏的扎根术,其实就是古代政治里最笨却最有效的智慧:不贪快,只贪稳;不冒头,只冒利;不搞一刀切,只搞慢慢来。他们像一棵爬墙的葫芦藤,先顺着墙根长,再沿着墙缝钻,等主人发现时,藤已经裹住了整面墙。而这时候,要拔藤,就得连墙一起拆。

掌控朝堂

田氏用五代人扎稳了根,可是把国之重臣的身份,换成朝堂操盘手这个关键一步的是两个狠人:田乞(田僖子)和他的儿子田常(田成子)。

第一步:用立君术,把国君变成自己人

田桓子死后,儿子田乞接班。这时候的田氏,已经是齐国百姓认、贵族怕、国君靠的存在,但田乞要的不是靠国君,而是国君靠他。于是他祭出了第一个大招:操纵国君废立。

齐景公晚年犯了个大错:他宠爱小儿子晏孺子(荼),想废了太子阳生(齐悼公)。

等景公一死,晏孺子继位,田乞立刻开始搞事情。他先骗齐国的老牌贵族高昭子、国惠子:“国君年纪小,你们俩作为辅政大臣,得赶紧把兵权抓在手里,不然田氏要造反!”然后转头又骗诸大夫:“高、国要杀你们,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489年,田乞带着诸大夫的人马,冲进王宫杀了高昭子,国惠子吓得逃去莒国。接着,他从鲁国接回阳生,把人装在布袋子里,带到诸大夫面前:这才是真正的太子!

《史记》原文: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

就这么着,阳生成了齐悼公。而他的国君权力,早被田乞攥在了手里:“悼公要批个文书,得先问田乞”。用现在的话说,田乞就是齐国的实际CEO,悼公只是挂名董事长。

第二步:用清敌术,把对手全变成死人

田乞死后,儿子田常(田成子)更狠。他接过父亲的权力,第一件事就是把碍眼的人全清掉。首当其冲的,是齐简公的右相监止(子我)。

监止想帮简公收回权力,就对田常说:“田氏和我,只能留一个在朝堂,你选吧。”田常表面点头,背地里立刻找田氏子弟开会:“监止要灭我们全族,今天要么他死,要么我们死!”

公元前481年,田常带着兄弟四人,全副武装冲进王宫。监止想反抗,却发现自己的手下早被田常收买了。最后,监止被追着杀到城门口,田常还顺手把齐简公杀了(理由是简公宠信乱臣)。

接着,田常立简公的弟弟齐平公为君,自己当相。这时候的田常,已经不是辅政大臣了,而是齐国的话事人:他把齐平公的权力切了一半:“国君负责祭祀祖先,我负责管理国家。

随后又把高氏、国氏、鲍氏这些老牌贵族的土地全没收,要么分给支持田氏的百姓,要么赏给田氏的亲信。从此,齐国再也没有能和田氏对抗的贵族。

田常死后,田氏的朝堂操盘手地位已如铁桶般稳固,但要真正坐上国君宝座,还差最后一层合法性窗户纸。姜齐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田氏要取而代之,必须让天下人认这个新主人。

把偷国变成了天命所归

这层纸,田氏又熬了近百年。直到第七代操盘手田和(田太公)登场,才用最温柔的方式戳破。没有流血政变,没有喊打喊杀,反而用合法性把偷国变成了天命所归。

田常的儿子田襄子(田盘)接班时,田氏已掌控齐国九成权力,但他没急着上位,反而把权力织得更密了。

田襄子的儿子田庄子(田白)更会来事:他主动抱上当时的霸主魏文侯(魏国开国君主)的大腿,送了大量齐国的丝织品和铁器,换来了魏文侯的承诺:“若田氏要当齐侯,我帮你找周天子说情。”

这一步,为后来的合法性认证埋下了关键伏笔。

田庄子死后,孙子田和接班。此时,姜齐的末代国君齐康公(姜贷),刚好成了田和的神助攻。这个康公沉迷酒色,把朝政全扔给田和,自己天天在宫里喝得烂醉,甚至连祭祀祖先都懒得上心。

公元前391年,田和以康公不务正业、辱没姜姓祖先为名,把康公从临淄迁到了海滨的一座小城(今山东烟台附近),只给了他一城之食,美其名曰让他反思。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把康公赶去海边后,田和已实际掌控齐国,但他还差最后一步,就是让周天子承认他是齐侯。在春秋时期,诸侯身份必须由周天子册封,否则就是僭越(造反)。

田和早有准备:他找来了盟友魏文侯,请魏文侯向周安王(周天子)上书,说:“齐康公失德,田和为齐国立下大功,百姓都拥戴他,应该让田和当齐侯”。

《史记》:田和乃使使告楚、魏曰:‘请为诸侯。’楚、魏许之,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田和为齐侯。

当时的周天子早已没了天下共主的权威,得看大国脸色,魏文侯才是霸主,周安王不敢拒绝。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下诏:册命田和为齐侯,列于诸侯,继承齐国社稷。

田氏的终极智慧

田氏代齐的最后一步,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没有造反的样子。

他们没举过反旗,反而一直说我是为了齐国好;他们没杀康公(只是迁到海边),反而给了他奉祀祖先的权力——显得仁厚;他们通过周天子的册封,把篡位变成了天命所归。连老天爷都承认了,你还能说什么?

三百年里,田氏每一代都在做该做的事,没有一步是急的,没有一步是错的。用三百年的时间,把外来户的根,悄悄换成齐国的根;把姜家的江山,慢慢变成田家的江山。

直到此时,齐国人甚至都忘了。原来,这个国家的主人,曾经姓姜。而田氏,早已用三百年的慢功夫,把偷国做成了顺理成章。

这就是田氏潜伏三百年偷国的终极秘密:比刀剑更狠的,是温水煮青蛙的耐心;比造反更厉害的,是合法的包装。

老达子说

田氏代齐的故事,读到最后往往会让人愣神。明明是一场偷国,却偷得如此光明正大;明明用了三百年的算计,却算得让所有人都觉得该他。

《左传》里有句老话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其亡也,以民为土芥”。姜齐的灭亡,从来不是因为田氏偷,而是因为自己作,而田氏只是接住了姜家丢在地上的民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