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出身富裕家庭,却在17岁独自远赴重洋,追寻艺术之梦。年仅23岁,她便能火遍伦敦,在竞争激烈的演

年仅23岁,她便能火遍伦敦,在竞争激烈的演艺行业里赢得一席之地。

中年之际,她不仅因投资房产而破产,还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

直至晚年,她非但未减当年之勇,反而在银幕前大放异彩,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创造命运奇迹的人生。

这位享誉东西方艺术界的好莱坞华人教母,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出生演艺家庭,命中注定与舞台相连

而她的母亲裘丽琳出身名门,家中经营茶叶和珠宝生意,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淑女。

母亲告诉她:

“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受父亲的熏陶,还在读小学的周采芹就经常看戏剧和电影,对表演充满了热爱。

可以说,她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表演天赋。

所幸父亲及时引导,13岁的她开始重视学习,并且养成了阅读习惯,为她日后深入研究戏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她的母亲认为,女孩子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那里,她凭借优异的成绩从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位考上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的中国人。

初到英国,面对陌生的环境,周采芹不得不迅速适应,靠自己独立生活。

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婚姻未能长久。

经历婚姻的变故后,周采芹深知像父母这样美满的婚姻少之又少,因此对自己的婚姻持以更理性的态度,转而专注个人事业。

但在那个年代的英国,亚洲女性并不好找工作。

结束第二段婚姻,更加投入演艺事业

那是一场京剧表演活动,21岁的她被选中担任主持人并初次获得公众瞩目,《明星报》赞誉她:

“负责向观众解释京剧的是一位酷似奥黛莉·赫本的漂亮女演员。”

期间,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导演新秀彼得·科,两人因工作结缘,相互支持,共同前行。

一时间,这位曾不被人看好的中国女性声名鹊起。

这时的周采芹才23岁。

周采芹事业上的辉煌也难掩婚姻的裂痕。

即使婚姻再次以失败告终,独立要强的周采芹并未因此郁郁寡欢,相反,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演艺事业中。

渐渐地,周采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周采芹无法得知父母的真实情况,只能持续工作来麻痹自己。

随着周采芹的演技不断提升,1972年,她在电视剧《斗争对象》中完美诠释了王光美一角,也因此获得了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最佳电视演员的提名。

跌落低谷,竟也开出绚烂的花

与此同时,远在国内的父母也生死未卜。

虽然救治及时,但周采芹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等到出院后,为了更好地恢复身心状态,她选择远赴美国寻找新的生活。

谁知命运再次给她以重锤,周采芹得知了母亲、父亲逝世的消息,这让她再次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直到从垃圾桶里找到母亲留给她的金表时,她仿佛看到了母亲在对她说:

“树干虽然被砍伤了,但大树不能死。”

在大量阅读相关戏剧书籍后,她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回归演艺事业的火苗。

彼时的她,已经从风光一时的银幕女王,变为一无所有的无名小卒。

她一边靠档案员的工作维持生计,一边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不断磨炼演技。

后来,周采芹加入了知名的剑桥剧社,成功演绎了《奥瑞斯忒亚》《红字》等西方经典剧目,再次受到各大媒体的赞誉。

1978年,周采芹进入塔夫茨大学,她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知识,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戏剧艺术,两年后获得戏剧系硕士学位。

1980年,受知名剧作家曹禺的邀请,她决定回国任教。

也许是重回故里牵引起无限思绪,50多岁的周采芹撰写自传《上海的女儿》,分享自己的传奇经历。

在之后的日子里,周采芹继续在演艺领域里发光发热。

凭借周采芹对表演艺术的突出贡献,2001年,65岁的她被授予美国艾美奖终生成就奖。

周采芹一生跌宕起伏,她曾登上高峰,亦曾跌落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