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购房福利来了?35万补贴+3.5%房贷利率!共有产权房炸场,刚需该上车吗?

厦门落户放宽+央国企霸榜!2025楼市分化,买房别踩错坑2025年11月1日,厦门户籍新政正式实施,岛外租房满半年即可落
厦门落户放宽+央国企霸榜!2025楼市分化,买房别踩错坑

2025年11月1日,厦门户籍新政正式实施,岛外租房满半年即可落户;同日,中指研究院发布数据,2025年1-10月TOP10房企销售额占比达49.4%,央国企在拿地市场占据绝对主导。一边是城市抢人政策密集出台,一边是房企格局加速洗牌,2025年末的楼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态势:一线城市核心区房源供不应求,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央国企楼盘逆势热销,民营房企项目去化艰难。这种分化下,购房者该选城市、选地段还是选开发商?

一、户籍新政“大松绑”:哪些城市在抢人?效果如何?

2025年9-11月,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户籍放宽政策,厦门、重庆、西安等城市成为“抢人主力”,政策力度远超以往,直接带动住房需求释放。

厦门的户籍新政堪称“颠覆性”,打破了以往“高门槛落户”的传统。新政明确,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四区,租房并居住登记满半年且连续缴社保满3个月即可落户;思明、湖里两区虽要求更高(社保2年+居住登记2年),但相比此前“社保5年”的要求已大幅放宽。更重要的是,无房人员可申请集体户或社区公共户,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彻底解决了“落户难、子女入学难”的痛点。

新政实施首月,厦门岛外户籍申请量就突破8000人,其中30%为25-35岁的刚需群体。集美区某房产中介透露:“落户政策带动了二手房成交,11月上半月成交量同比上涨35%,尤其是总价150-200万的刚需房源,咨询量翻了两番”。数据显示,厦门11月二手房挂牌量环比下降12%,核心片区房源供不应求,部分业主开始小幅提价。

重庆则从土地端发力抢人,10月29日发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推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存量商办用地功能转换。这一政策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为产业落地提供了空间,进而吸引人口流入。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重庆新增常住人口28万人,带动新房成交同比上涨18%,成为中西部楼市的“黑马”。

除了厦门、重庆,西安、杭州等城市也在通过土拍和产业政策间接吸引人口。西安10月31日集中出让5宗地块,总成交价37.54亿元,中铁置业、保利等央国企拿地后,计划打造高端住宅和产业配套,预计可吸引超2万就业人口;杭州10月出让的滨江区浦沿地块,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配套住宅,瞄准高端人才住房需求。

但并非所有城市的抢人政策都能见效。部分三四线城市虽也放宽落户,但由于产业支撑不足,人口流入有限,楼市依旧低迷。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增速仅0.3%,不足二线城市的1/3,户籍新政对楼市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

二、房企格局大洗牌:央国企霸榜,民企何去何从?

2025年楼市的另一大特征,是房企竞争格局的剧烈分化。中指研究院11月19日的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TOP100房企中,央国企数量已增至51家,民企仅43家;TOP10房企销售额占比达49.4%,较2021年提升13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央国企的优势在土拍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年1-10月,拿地金额TOP100企业中,79家为央国企及地方国资,较2021年增加27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土拍中,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超80%,民营房企几乎绝迹。10月28日,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地块被中建智地+未来科学城联合体底价拿下,楼面价2.85万元/㎡;杭州滨江区浦沿地块则被国企以22.05亿元竞得,民营房企仅参与少数三四线城市的土拍。

资金实力是央国企领跑的核心原因。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央国企凭借低融资成本和政策支持,财务状况相对稳健。2025年上半年,上市央国企平均净负债率为85%,现金短债比达1.2;而民营房企平均净负债率高达156%,现金短债比不足0.8,多数企业面临偿债压力,无力参与拿地。

销售端的分化同样明显。2025年1-10月,保利发展、中海地产等头部央国企销售额同比上涨5%-8%,而多家民营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超30%,甚至退出TOP100榜单。厦门某央企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购房者更看重交付保障,央国企的品牌信誉度更高,我们的现房销售占比已达70%,而周边民营房企项目去化周期超30个月”。

民营房企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部分稳健型民企通过聚焦细分市场实现突围。例如,部分民企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改善型需求,打造高性价比楼盘;还有企业转型代建、物业管理等轻资产领域,降低对开发业务的依赖。但整体来看,民营房企的市场份额仍在持续收缩,行业“国进民退”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三、楼市分化加剧:一线核心稳,三四线承压

户籍新政和房企格局洗牌的背后,是楼市分化的进一步加剧。2025年9-11月的数据显示,不同能级城市、同一城市不同片区的楼市表现差异巨大,“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的价值鸿沟持续扩大。

一线城市核心区依旧坚挺。北京海淀、上海浦东、深圳南山等核心片区,由于产业集聚和教育资源优势,房价保持稳定,部分优质二手房甚至小幅上涨。数据显示,北京海淀11月二手房均价达9.2万元/㎡,环比上涨1.2%;深圳南山核心地段房源成交周期缩短至15天,远低于全市平均35天的水平。这些区域的房源多由央国企开发,交付有保障,且配套成熟,成为改善型需求的首选。

二线城市呈现“两极分化”。厦门、杭州、成都等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核心片区楼市火热,但远郊区县库存高企。厦门岛外落户新政带动了集美、海沧等片区的成交,但同安、翔安的远郊楼盘去化周期仍超28个月;杭州滨江区、未来科技城的房源供不应求,但临安区部分楼盘折扣力度达85折,依旧难去化。

三四线城市则普遍承压。尽管部分城市推出共有产权房、购房补贴等政策,但由于人口流出、库存高企,楼市依旧低迷。2025年1-10月,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加12%,去化周期超25个月,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新盘折扣低至7折。中指研究院预测,若没有重大政策刺激,三四线城市楼市调整仍将持续。

同一城市内的板块分化也日益明显。重庆渝中区、江北区等核心板块,依托成熟配套和产业支撑,成交稳定;而渝东北、渝东南等远郊区县,由于人口外流,房源大量积压。这种“核心强、外围弱”的格局,在全国多数城市都已形成,购房者选择板块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选择城市。

四、购房指南:2025年末,该怎么买?

面对日益加剧的楼市分化,购房者的决策逻辑也需随之调整。盲目跟风买房已不可取,聚焦“城市能级、板块价值、开发商实力”三大核心,才能避开风险、把握机会。

优先选择人口流入量大的二线城市核心片区。厦门岛外、杭州未来科技城、成都天府新区等区域,既有户籍新政、产业政策支持,又有央国企开发的优质房源,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都具备较高的居住价值和保值能力。这类区域的房源虽价格相对较高,但配套完善、需求旺盛,未来转手也更便捷。

谨慎选择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楼盘。除非是自住需求,且长期在当地工作生活,否则不建议投资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房源。这类房源库存高、需求弱,未来可能面临“卖不掉、租不出”的困境,即使有购房补贴,长期来看也不划算。若确实有自住需求,可优先考虑国企开发的现房,且尽量选择配套相对成熟的片区。

优先选择央国企或财务稳健的民企开发的项目。当前楼市的核心风险是交付风险,央国企凭借资金优势,交付保障更强。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央国企项目交付率达95%,而民营房企项目交付率仅78%。购房者在买房时,可通过企业年报、信用评级等方式核实开发商实力,避免选择高负债的民营房企项目。

刚需群体可把握政策窗口期。当前5年期LPR降至3.5%的历史低位,部分城市还有共有产权房、购房补贴等政策,刚需购房成本已降至低位。若近期有购房计划,可优先考虑现房或准现房,且尽量选择首付比例低、还款期限长的贷款方案,减轻短期资金压力。

结语:分化时代,理性购房是王道

2025年末的楼市,早已不是“闭眼买就赚”的市场,而是进入了“精挑细选”的分化时代。户籍新政的密集出台,让人口进一步向优质城市集聚;房企格局的洗牌,让央国企成为市场主力;而城市与板块的分化,让“核心资产”的价值更加凸显。

对购房者而言,与其纠结房价涨跌,不如聚焦自身需求,选择人口流入多、配套完善、开发商稳健的房源。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虽已过去,但“居住时代”才刚刚开始,回归居住本质,理性做出决策,才能真正实现安居的目标。

未来,楼市分化的趋势还将持续,优质城市、优质板块、优质房源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购房者唯有保持理性,把握政策红利,避开市场陷阱,才能在分化的楼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