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生肖钞的连续发行,让钱币收藏、评级市场注定辉煌

“生肖钞的连续发行,让钱币收藏、评级市场注定辉煌”——这句话放在 2025 年当下的语境里,只能说“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风

“生肖钞的连续发行,让钱币收藏、评级市场注定辉煌”——这句话放在 2025 年当下的语境里,只能说“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风险”。连续发行确实把市场热度、评级需求、文化故事一次性拉满;但“辉煌”能不能持续,取决于供给节奏、需求消化和评级质量三条线能不能形成正循环,而不是简单的“印了就涨”。

一、连续发行带来的“三把火”

1. 文化 IP 年年上新,流量永不掉线

从 2024 龙钞开始,央行明确“一年一生肖”,十二年才能凑成全套。这种“连续剧”模式天然制造话题,每到年底兑换期,社交媒体自动刷屏,#龙年首张生肖钞#、#蛇钞靓号# 等话题阅读量均破 10 亿次,直接给评级公司送来海量“新鲜货源”。

2. 号码玩法被无限放大,评级成“筛金器”

生肖钞采用 8 位流水号,尾三同、倒置号、雷达号、无 47 等玩法被币商拆成几十种“SKU”。同样一张蛇钞,普通号 26 元,尾 888 的评级币可破 2000 元,尾 888888 的拍卖价已站上 6 位数。评级盒把“号码差异”固化成“分数+标签”,让溢价有了可视化标准,于是“裸钞→评级”成为套利刚需。

3. 交易链路被评级公司“一站式”接管

泰平、PMG 等机构推出“当日送→当日评→次日拍”极速通道,评级币上线抖音、闲鱼后流通速度是裸钞的 5~7 倍,代理商单日成交额从 8 万元飙到 100 万元量级,形成“送评—拍卖—再送评”的飞轮。

二、但“辉煌”背后的三枚“暗雷”

1. 供给端:天量发行正在稀释稀缺性

澳门生肖钞 2000 万套/年的盘子已让“蛇钞”从 40 元跌到 26 元;大陆 2024 龙钞虽仅 1 亿张,但 2025 蛇钞再增 1 亿张,往后 10 年还要发 10 亿张。如果央行不减量或不出“缩量精制版”,市场消化能力迟早触顶。

2. 需求端:年轻人“集邮式”热情≠持续接盘力

目前 70% 的生肖钞兑换后即流入评级公司,再被币商直播“切片”卖给 25~35 岁客群。一旦后期品种价格出现“高开低走”,社交平台的“晒图价值”会迅速衰减,流量红利可能反噬——年轻人离场速度比入场更快。

3. 评级端:过度营销可能反噬信用

飞轮转得太快,难免“水分”加大:

同一刀百连钞拆成 100 张评 70 分,制造“满分泛滥”;

部分代理把“尾三同”自行贴标成“麒麟号”溢价销售;

改号、洗签、假盒开始冒头,央视已点名警示。

一旦买家发现“高分≠高值”,评级溢价会瞬间塌陷,裸钞价格再被拖下水。

三、结论:辉煌能否“注定”,要看三条红线

1. 发行节奏:如果央行维持 1 亿张/年不变,2028 年前后市场就会进入“存量博弈”,只有减量或发行 200 万张以内的“精制对钞”才能重新制造稀缺。

2. 需求转换:必须把“凑全套”升级为“文化消费+IP 衍生品”,如官方推出数字藏品、AR 拜年红包、盲盒手办,让生肖钞成为“入口”而非“终点”。

3. 评级自律:机构需公开每年评级数量、分数分布,建立“再评级—降级—赔付”机制,防止 70 分泛滥,否则“盒子”一旦失信,整个市场将重演 2011 年邮票从爆炒到崩盘的旧路。

连续发行给了生肖钞“年年有话题”的杠杆,也给了评级公司“岁岁有生意”的订单;但“辉煌”不是印刷机决定的,而是供需平衡、文化升级和信用维护共同作用的结果。谁能把“发钞速度”变成“文化深度”,谁才能把这场热闹真正变成长线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