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上海要取消中考”的消息,在家长群和朋友圈里传得沸沸扬扬。
有的家长说:“以后孩子初中毕业不用考试了,直接升高中?”
也有人担心:“那优秀的孩子怎么办?不看分数看什么?”
甚至还有人感叹:“这教育,真是一年一大变!”
事情要从上海市教委的一份新文件说起。

文件中那几段话信息量很大,尤其是:
“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一贯制学校。”

光看这几句话,确实容易让人误会成取消中考。
毕竟成都、北京都已经在试点免中考直升的模式了。
上海这一步,再加上职普融通、科学高中等关键词,怎么看都有点跟进改革的意思。
但真相是,并不是取消中考,而是探索更长周期的贯通培养。
说白了,就是初中和高中之间打通一些优质资源,让学生少折腾、多成长,而不是完全免考试。
1、为什么大家一听就炸了?因为中考太重要了。
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无数孩子命运的分水岭。
考好了,进重点高中;
考差了,可能直接走职校、民办,甚至提前告别升学之路。
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中考几乎决定了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能不能有另一种人生。
所以一听取消中考,家长立刻就敏感。
那以后怎么选拔?凭关系?凭推荐?凭小学、初中学校实力?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担忧。
其实,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思考怎么减少分数焦虑,不想让孩子太早被考试分流。
所以才有普职融通、贯通培养这些新词。
它的出发点是好的:
让孩子们不必在初中就被贴上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

简单说,就是部分优质学校打通初高中,让课程衔接更自然。
比如现在有的孩子初中刚适应,三年一过又要为中考拼命,到了高中又得重新适应。
这种断层式教育,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节奏上反复适应、反复焦虑。
贯通培养就是让初中、高中在教学上更连贯。
课程一体化设计,老师也可能跨学段任教,资源共享,孩子的成长更顺滑。
比如实验室、图书馆、课程项目这些,以前初中生碰不到的,现在也能用上。
但关键一点要强调:这不是取消中考。
市教委已经明确说了,长周期贯通培养的实质是课程统一设计,不是免中考直升。

其实,全国范围内确实在往减少中考分流压力的方向走。
成都、北京都在试点直升或免中考模式,
但那只是针对部分学校、部分学生,还远没到全面推广的地步。
教育部也不会贸然一刀切。
毕竟中考承担着巨大的选拔功能,
全国每年一千多万初中毕业生,总得有个公平透明的升学通道。
所以,与其说取消中考,不如说是淡化中考的决定性作用。
未来的方向,可能是:
✔更多类型的高中可供选择(普通高中、科学高中、综合高中等);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壁垒会变低;
✔孩子的升学路更宽,不再只有考高分一条道。
四、这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贯通学校,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能稳步发展的孩子。
他们不用被中考卡一次,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连贯学习,
尤其对于喜欢科学、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科学高中、综合高中这些新类型学校,会是不错的选择。
但对家长来说,新的问题也来了:
孩子在初中阶段就要定方向;
万一孩子懒散了,以后高考怎么办?
学校的质量、老师的水平会不会差距更大?
这些担忧都现实。
取消中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延迟分流但不取消竞争。
你不在中考拼,最后还得在高考拼。
竞争的本质没变,只是战线被拉长了。
五、教育真的在慢慢变天从2020年小升初公民同招,到2022年中考名额分配,再到如今的贯通培养,
上海的升学改革,一直在往更公平、更均衡方向走。
但公平从来不是人人一样,而是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能成长。
教育的方向在变,但不是变天。
它在试着从唯分数走向看成长,
从短跑式升学变成长周期培养。
这对孩子未必是坏事,只要学校真能做到资源共享、课程衔接,
孩子的学习体验可能会更连贯、更人性化。
六、最后一句话就算取消中考,不是取消努力。
只是换了个方式考验孩子,也考验家长。
未来的竞争,可能更拼孩子的自觉性、兴趣、规划能力,
也更考验家庭的教育观念。
中考会不会取消?也许早晚的事。
但不管怎么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
朋友们,你怎么看上海这次的中考改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