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资源稀缺,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接受专门教育,穷人多子承父业,难以跨越固有阶级。有条件的家庭会送儿童参加私塾教育。私塾师资来源为当地的儒生,如童生、秀才、国子监生或退休养老的官员等。学生大多为男童,农闲时期入学,初次入学年龄已到7、8岁。
真正意义上符合现代幼儿园年龄标准的幼儿园大多存在于皇家宫院、贵族世家之中。比如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宫廷之中设立孺子室,其中有子师、慈母、保母等人员,对皇室子弟的思想品德、人格性情和生活起居进行封闭式教育和管理。这称得上中国古代幼儿园的雏形。
西方幼儿园教育的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经在《理想国》中提出过”儿童公育“的构想。就是把3岁以上的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近的游戏场,通过游戏、故事和音乐等方式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其道德品格和处事能力。
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代中西方都没有成体系、大规模的儿童启蒙教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要从17世纪开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了《母育教育》一书,首次提出了针对6岁以下儿童的详细教育方针,并构想了相应的儿童教育机构“母育学校”,此后一百多年不断有人将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理念付诸实践。
比如,1816年英国教育家欧文的“性格形成新学院”,其中就包含幼儿教育阶段”第一准备学校”和“第二准备学校”。它们分别对应1-3岁和3-6岁的儿童。欧文的幼儿园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性质机构。但“幼儿园”这一名词的正式提出,却是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它于1837年在德国勃兰登堡创立了一所幼儿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将其正式更名为"Kindergarten”。
他将儿童比作植物,教师比作园丁,幼儿学校则是花园,孩子们在其中茁壮成长。这一贴切生动的名字迅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此后幼儿学校就有了统一的名字——幼儿园。
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创立于1903年,其创立人湖北巡抚端方将其命名为湖北幼稚园(后更名为武昌蒙养院)。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开端。
此后百年,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时至今日,全国幼儿园数量已达20万所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更是高达92%,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得到了充分重视。
从家庭教育启蒙,到现代的公立教育,幼儿园的前世今生见证了人类对童年价值和儿童潜力的探索之旅。儿童教育的成熟化和体系化,深刻影响着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信未来幼儿园将继续演化,发展成更适应儿童成长规律的规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