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高压建设绿色创举:国网冀北电力“空中运输”实现生态零破坏

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高压电网作为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电力高速公路”,其建设正以前所未有

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高压电网作为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电力高速公路”,其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如何在崇山峻岭间架设这些“大国重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考验建设者智慧与担当的重要课题。

2025年11月14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应用在河北张家口的山区悄然上演。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在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建设现场,成功实施了国内首次500公斤级多索联动控制系留气球运输作业,为这一行业性难题提交了一份创新的“绿色答卷”。

01 科技赋能:揭秘“空中运输”新模式

此次作业的核心装备是一个庞大的系留气球。它并非简单的空飘气球,而是一套高度集成的智能化运输系统。该系统以氦气浮力为基础,使其能够轻松浮空,如同一个温和的“空中巨人”。

其下方搭载的重载吊舱,最大可承载500公斤的电力物资。更关键的是,一套智能索控系统通过精准控制多条缆绳的拉力与方向,实现了气球在空中的“受控飞行”。

通过竖直升降和水平移动装置的协同工作,这个“空中运输工”能够精准地将塔材、金具等重要物资,从山下的物资堆场点对点地运送至山顶的施工基塔,整个过程平稳、高效且安静。

这项技术好比为山区施工队配备了一部“空中货运电梯”,彻底改变了以往物资运输的传统模式,展现了科技赋能基础建设的巨大潜力。

02 绿色施工:特高压建设的环保答卷

大同—怀来—天津南特高压工程途经地形复杂的燕山山脉,生态环境极为敏感。传统的山区施工方式,往往意味着需要开辟临时运输索道,为此不得不砍伐大量树木,并对山体表土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

正如工程承建单位北京送变电公司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系留气球运输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以“零接触”的方式跨越山林,有效规避了通道树木的砍伐环节。

同时,由于不再需要为传统索道架设而开挖大量的塔基地锚坑,山体表土得以完好保存。这种“飞行”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人为扰动,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未来类似工程项目树立了绿色施工的全新标杆,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03 战略意义:不止于一次成功的试验

这次成功的运输作业,其意义远超单次应用本身。它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在应对复杂地理环境挑战方面,取得了一次关键的技术突破。

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的电力供应、促进山西和河北清洁能源的消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项绿色创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将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更重要的是,该技术的成功验证,为中国庞大的特高压电网后续建设,特别是在地形险峻、生态脆弱的西部和南部山区,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它预示着未来的电网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同时,守护好我们共同的锦绣家园。

总结而言,国网冀北电力此次的创新实践,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有效解决了特高压工程在山区施工中的一道现实难题,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型央企在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与环境担当。随着此类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未来的中国能源大动脉必将以一种更加绿色、更加和谐的姿态,绵延于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