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8日,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消息传来,整个科学界与无数学子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为他103岁生日送上祝福,没想到那竟成了最后的庆贺。
杨振宁,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象征。他一生的经历,既是中国科学走向世界的缩影,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真理与祖国的深情告白。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在这样的家庭中,杨振宁从小便浸润于学术的氛围中。据说他四岁识字三千,五岁能背诵《龙文鞭影》。而当他在中学时期读到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的《神秘的宇宙》时,就对父亲说出了一句几乎预言他命运的话——
“我长大了要争取拿诺贝尔奖。”六年后,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吴大猷、华罗庚、吴有训等大师的指导下接受了系统训练。1944年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随后赴美深造,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正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二、与李政道的相遇:从普林斯顿到诺贝尔奖在芝加哥大学时,杨振宁起初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却屡屡“弄炸设备”。泰勒笑着劝他:“你还是更适合理论物理。”这才让他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1949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遇到了另一位天才——李政道。两个年轻人志趣相投、思维互补,成为了日后改写物理史的搭档。
1956年,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此之前,人类普遍认为宇宙的物理定律在镜像下是对称的。但杨振宁和李政道指出,在“弱相互作用”中,这种对称性并不成立。
一年后,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震惊全球。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第一次登上诺奖舞台。
尽管“宇称不守恒”让他一举成名,但杨振宁本人多次表示:他最重要的贡献,并不是那个带来诺奖的发现。
他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才是他一生的真正巅峰。这一理论将电磁作用的“规范对称性”推广到更复杂的对称群,为后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
可以说,从量子色动力学到电弱统一理论,乃至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几乎都源于这部基础理论的启示。
有物理学家评价道:
“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后,杨–米尔斯理论是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发现之一。”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彼时的他,已经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终身教授、国际物理学界的权威。
但他始终心系故国。1971年,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并促成了多批美籍华裔学者访华,为中美学术交流打开了大门。
1986年,他应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创建理论物理研究室,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1997年起,又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协助引入顶尖科学家姚期智等,为中国科研的国际化打下基础。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籍。两年后,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一刻,无数人泪目——那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归来,更像是一段百年历史的回响。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物理学巨匠,也是一位富有哲思的思想者。他热爱文学,欣赏诗词,思维中常带着东方哲学的含蓄与理性。
他曾写给数学家陈省身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意思是陈省身足以与欧几里得、高斯、黎曼、伽罗瓦并列。
今天,我们或许也可以用同样的诗意来缅怀他:
“千古寸心事,爱波迪海洋。”——他把对科学的热爱,献给了整个宇宙。杨振宁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生;更是爱国、奉献、求实的一生。
他用行动告诉后人:
科学,不是离开祖国的逃逸轨道,而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灯塔。
当年他在清华演讲时曾对学生说:
“年轻人要敢于做梦。科学的前沿,永远属于那些敢想敢试的人。”如今,灯塔已熄,但光芒仍在。
他曾仰望星空,如今自己已成为星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