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来西亚和美国签署条约,配合美国实施制裁,这下它真成附庸了

10月26日,马来西亚与美国签了一份名叫“贸易互惠协定”的条约,表面上这只是一次正常的经济合作,可背后却藏着不小的“隐含

10月26日,马来西亚与美国签了一份名叫“贸易互惠协定”的条约,表面上这只是一次正常的经济合作,可背后却藏着不小的“隐含条件”。

协定里马来西亚将配合美国对某些国家实施出口管制和技术限制,放在当前国际局势里,这“某些国家”是谁几乎不言而喻。

过去几年,美国同样与越南、菲律宾签下类似协定,但这些国家后来发现,这些“互惠”协议往往背后带着“捆绑”。

如今马来西亚现在也走上这条路,是为了争取利益,还是在把自己推向依赖的深渊?

条约背后的“管控

马来西亚这次和美国的协定,名义上是为促进双边贸易,但在具体条款中,却出现了一项备受关注的规定。

马来西亚将与美国在对外出口限制和技术封锁方面保持一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安排,而是涉及国家战略选择的问题。

这种条款的设置,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对外谈判中,越南和菲律宾此前分别与华盛顿签订过类似的协议,结果是对自己原有的贸易合作造成了新的障碍。

比如越南必须限制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转口,而菲律宾则在关键技术合作方面受到美方约束。

这些条款看起来是“保障市场公平”的手段,但实际操作中常常变成对第三方国家的限制,间接改变了东南亚国家的对外合作方向。

马来西亚的问题更为特殊,它与中国的高科技合作已深入多个领域,从通信基础设施到人工智能项目,很多企业都与中方有密切联系。

一旦按照美方要求配合技术管制,势必会影响这些项目的推进,而且一旦执行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无论政府怎么表态,都可能被视为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这一类条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议,更像是“带条件的邀请函”。

美国承诺扩大市场准入、提高投资额度,但前提是对方在战略和政策立场上必须靠近自己。这种模式其实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的,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政策空间会被压缩。

马来西亚虽然对外强调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决定”,但该国国内也并非没有反对声音,前首相马哈蒂尔就批评政府此举等于“自我限制外交选择权”。

这类批评反映出一个现实,在当前这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小国的每一个选择都带着更多层面上的连锁反应。

东盟国家的现实困境

马来西亚这次的决定,并不是孤立事件,事实上,东南亚多个国家近年来都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

中国是地区内最大的贸易伙伴,提供了大量投资和产业支持,而美国则掌握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金融影响力。

在这两大力量之间维持平衡,是东盟国家长期以来的外交策略,但这份平衡越来越难维持。

美国近几年在全球推动“友岸外包”和限制敏感技术流通的政策,不断要求盟友在技术、贸易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

这就给东盟国家出了道难题,若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可能触发美国的不满;若完全接受美方条件,又会损害与中国的实际利益,马来西亚政府同样也在权衡利弊,

一方面该国希望吸引更多来自美国的高科技投资,特别是在芯片、数字经济领域,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合作基础非常牢固,从港口建设到工业园区,很多项目都依赖中方技术和资金。

更棘手的是,东盟国家普遍面临发展阶段相似的问题,产业转型尚未完成,技术积累还不够,市场依赖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支持都显得至关重要,但偏偏这两方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不是更开放。

菲律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强化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它放宽了对美军事部署的限制,同时在经济上也签下了带有“战略要求”的协定。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某些领域不得不减少与中国的合作。

越南也类似,虽然对外强调多边合作,但面对美国提出的某些“对中国设限”的要求,也不得不作出妥协。

马来西亚此次步入同样的路径,说明整个东盟的“中间路线”正面临结构性挑战,如果大国竞争持续升级,这种“两边押宝”的策略恐怕越来越难走通。

选择其中一方,可能意味着失去另一方的信任与合作,而两边都想维护,则可能两头不讨好。

名义上的“互惠”,实则战略上的让步

从表面看,美国提供了不少“好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投资承诺、提供技术转让平台,但这些“好处”背后,往往带着明确的条件。

马来西亚这次签下的协定就是一个例子,合作的前提是站在美国的规则体系里。

特朗普政府在第二次执政后,再次强化了“美国优先”的政策导向,在国际经贸事务上,它更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来控制对方国家的政策空间。

这种策略的核心,不是推动互利共赢,而是最大化美国的战略利益,通过设定“同步制裁”“敏感技术限制”等条款,美国事实上建立了一个“可控的合作圈”。

这种做法并不新鲜,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政府就对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盟友施加过类似压力,要求它们在汽车、钢铁、半导体领域做出调整。

这些国家虽然都在谈判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在政策自主性上付出了代价。

马来西亚所面临的情形与此相似,若配合美国对外制裁政策,就意味着在某些关键领域无法与中国继续合作。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会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产生限制,尤其是在技术升级、产业链构建等方面,东南亚国家普遍依赖中国提供的设施、人才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种“带条件的合作”并不能确保长期稳定,一旦美国政策方向变化,或者发现合作国未能完全配合,协议随时可能中止。

菲律宾近几年就曾因政策不合而多次遭遇美方施压,越南也因未满足美方在贸易结构上的要求而面临额外审查。

马来西亚若继续靠近美国,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一些看得见的利益,比如吸引更多投资、获得关税豁免。

但在长远看,这种路径可能让国家陷入依赖,对外政策空间被压缩,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尤其是在未来中美竞争持续且不确定的情况下,这种“被绑定”的状态并不安全。

马来西亚现在的处境,其实是东盟整体面临的缩影,发展需要支持,安全要靠平衡,而大国之间却正试图打破这种平衡。

参考资料

“未来将配合制裁?美国的附庸!”马来西亚政府回应:未损害主权 观察者网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