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前军官称:中国最新航母在一个关键地方不如50年前服役美国航母

2025年10月,中国海军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完成第八轮海试后返港,甲板轮胎擦痕被迅速抹平的照片出现在社交媒体,被

2025年10月,中国海军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完成第八轮海试后返港,甲板轮胎擦痕被迅速抹平的照片出现在社交媒体,被外界解读为“考试结束、等待毕业证”。几乎同一时间,美国退役海军上校卡尔·舒斯特在CNN访谈中抛出一句刺耳评论:从飞行甲板效率看,这艘最新中国航母“在一个关键指标上还不如1975年服役的尼米兹号”。

节目播出后,中文互联网出现“六旬美国老兵给福建舰打不及格”的转述,但原话其实留了一半——舒斯特也承认,电磁弹射、舰载机重量、出动架次率等硬数据中国已追平甚至反超,只是“甲板动线设计把一部分技术优势又还了回去”。

把时钟拨回五个月前,歼-15T、歼-35、空警-600在黄海连续起降的镜头首次公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电磁弹射五代机和固定翼预警机的国家。军事专家兰顺正在接受俄卫星社采访时给出了一组对比:福建舰92%的弹射能效比略高于“福特”级的89%,预警机出动效率持平,系统可靠性高30%。换句话说,单条弹射器在理想气象下的表现已无可挑剔。问题在于,航母作战不是实验室理想状态,而是暴雨夜、高海况、敌火威胁下仍要保证“起飞不减速、回收不停车”的极限循环,这正是舒斯特口中“50年差距”的真正指向。

根据大连造船厂官方发布的俯拍视频,福建舰斜角甲板与舰体中心线夹角约6度,尼米兹级为9度;降落跑道向前延伸,越过1、2号弹射器止滑块。舒斯特与多名美退役甲板军官计算,只要回收飞机,舰首两条弹射器必须暂停,等于砍掉40%的同期出动通道。尼米兹级在演习高峰曾实现24小时279架次,其核心诀窍是“边收边打”——降落区与起飞区互不侵占,而福建舰在同等课目下评估只能达到160—170架次。中国国内也有专家持相近判断:海事先锋公众号早在2024年就指出,降落滑行线“压弹射轨”是先天硬伤,后续型号必须靠加长甲板或增加弹射器数量来解套。

但“硬伤”是否意味着实战价值打折,要看中国海军给福建舰设定的战场坐标。美国航母需在全球任何角落维持多天高强度打击,因此把“持续架次率”写进作战条令;而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内,中国岸基导弹、远程雷达与大型无人机可提供火力与情报掩护,航母更多扮演“机动机场+指挥节点”角色,单次突击半径比循环效率更重要。电磁弹射让歼-15T满载起飞重量升至32.5吨,作战半径延伸到约1500公里,较滑跃起飞提高近一倍;空警-600升空后可在500公里外维持4小时巡逻,补齐了编队对低空巡航导弹的探测空白。在这一想定下,甲板动线造成的“波次间隔拉长”被岸基导弹的“时间窗口压缩”部分抵消,福建舰仍对台海、东海方向形成有效威慑。

更关键的是,福建舰被定位成“技术过渡舰”而非终点。2025年7月卫星图像显示,大连船坞新舰体模块宽度比福建舰增加约12%,坊间推测004型将配4条电磁弹射器并可能首次采用核动力。海军政委袁华智在两会通道回应“技术瓶颈”提问时只用了八个字:“水到渠成,很快公布”。如果把福建舰比作中国航母的“安卓1.0”,它的使命是跑通电磁弹射、五代机上舰、固定翼预警等关键子系统,留下“甲板动线”这一明显痛点,为下一版提供迭代需求。这种“先解决有无、再打磨好用”的路径,与1960年代美国“企业号”核航母仓促上马、到小鹰级才成熟的历程颇为相似。

舒斯特在访谈末尾也补充了一句容易被中文舆论忽略的话:“中国人在我们眼前完成了从改装滑跃到电磁弹射的十年跨越,下一次他们不会再给外界留下六度斜角的讨论空间。”换言之,50年经验差距确实存在,但“经验”可以靠时间与训练快速弥补——福建舰2024年5月至今已完成八轮海试,平均间隔45天,短于“福特”级同期的65天;2025年秋季起,夜间起降、复杂气象、多机种协同课目被陆续公开,说明中国海军正用“加速度”把“血的书写”提前预演。

等到004型下水,外界如果还拿尼米兹级做参照,就会发现比较坐标早已换成更年轻的“福特”级,而那时美国航母百年叙事里的“50年优势”或许只剩“存量经验”这一张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