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联通两大绿电基地,张北—胜利特高压打造能源“空中走廊”

截至2025年10月30日,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迎来了安全稳定运行一周年的重要节点。这条横跨冀蒙的能源大

截至2025年10月30日,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迎来了安全稳定运行一周年的重要节点。这条横跨冀蒙的能源大动脉,在过去一年中累计输送电量已超过7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这项成就相当于满足了约27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同时就地转化标准煤超过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万吨。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不仅是一项技术壮举,更是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战略的关键一步。

01 能源大动脉:连接北疆“风光”与华北“万家灯火”

张北—胜利特高压工程总投资达67.86亿元,线路全长732公里,起点为河北张家口的张北换流站,终点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胜利换流站。工程的核心战略意义在于,它首次通过特高压技术,将两大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紧密相连。

其中,冀北清洁能源基地位于河北北部,是中国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其新能源装机占比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同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是全国规划的九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之一。

这条“空中电力走廊”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两大基地的电力外送能力。它将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风电和太阳能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京津冀鲁及江苏等电力负荷中心,有效缓解了这些地区的用电压力,显著提升了受端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比例。

通过构建起更为坚强的华北特高压送端主网架,该工程将以往的单链式通道送电模式,升级为更为可靠的特高压环网联合送出模式。这不仅保障了能源的稳定供应,也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02 创新运维术:从“无人机”到“数字化”的智慧守护

工程线路地处高寒、大风区域,气候环境恶劣,对运维保障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承担运维任务的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在过去一年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成功确保了线路的安全与稳定。

面对运维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国网蒙东电力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巡检。针对这条线路,运维团队首次采用了“无人机+小飞人”的带电作业新模式,在不中断供电的情况下高效完成检修任务,大幅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一种“无人机+可视化+人工”的立体巡检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无人机能够深入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精细化检查,结合地面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可视化监控,形成了一套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检体系。

在变电站内部,智能化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数字化监控系统与智能巡视机器人协同工作,对站内设备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这种智慧运维模式,结合定期的人工巡视,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守护屏障。

03 绿色新篇章:特高压赋能“双碳”目标与区域协同

张北—胜利特高压工程的成功运行,是中国在“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革命的生动实践。特高压技术作为实现“西电东送”的核心手段,能够将西部和北部的清洁能源高效、低损耗地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

一年输送超7亿度绿电的成绩,其环保效益十分显著。这不仅意味着节约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更直接为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转型。

展望未来,这条能源大动脉将继续发挥其关键作用。根据规划,国网蒙东电力将进一步强化与气象、消防等部门的横向协同,形成更为强大的应急保障合力,确保来自内蒙古的清洁电力能够持续稳定地输送至华北地区。

从塞北草原到华北平原,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犹如一条绿色的能源巨龙,在运行的第一年里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它不仅是一项世界领先的输电工程,更是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高效加速转变的缩影。随着更多类似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一张覆盖更广、配置能力更强的国家级电网正徐徐展开,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着坚强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