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以“申论的概括题”为主题直播授课,并带领学生通过申论真题演练的方式,巩固关键知识点。
申论的概括题,不仅是一类题型,也是考生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贯穿于思考和作答分析题、问题对策题、公文文种题、大作文等各类题型之中。
具体而言,就是分析题、问题对策题、公文文种题,勾画给定资料中采分点的方式,大体相同。虽然在勾画方向、重点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勾画的基本原则和思维类似。
大作文归纳提炼分论点、论据,以及梳理申论命题人隐藏在给定资料中的论证逻辑,也考生需要运用概括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在申论教学中,把“申论的概括题”作为重中之重,安排了几个课时。
为加深学生印象,也便于我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验证教学效果,我上课后,有时会要求学生写学习体会。
本次授课后,一位女同学的学习体会,写得比较通透,点出了一些女同学的学习申论的共性不足。于是,我在申论学习群中回复这位女同学:
反思得很到位。女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习比较认真和努力,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认真和努力。具体而言就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时,第一选择往往不是分析问题、把握规律,而是不加理解地背诵,总是想依靠固定的模板,不知道变通。
不仅是你,其他几位女同学,也有类似问题,必须要认清短板,及时调整审题和答题思维。
下面,就将这位女同学的学习反思笔记共享给各位同学,希望有所帮助。
以下内容未经加工,为原文;加粗字体是我认为比较重点之处。

关于概括题的心得体会
针对区分作答要求的一些反思:
1.对于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把握还不到位。比如题目要求写举措,我在答题时会将成效写进去,这体现出我在答题时对题目要求我答的内容把握的还不够精准,总觉得不写成效,整句话会不完整,而罔顾题干要求。
2.对题目的作答要求掌握还不到位。例如题目“请简述其主要做法及成效”作答要求“有条理”。做法及成效本就是一体,无需分开写。但是我还是将其和老师之前讲过的一道题给弄混了。老师之前讲过一道“梳理出北溪县在农村公路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作答要求是“有条理 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我将二者情况弄混,所以出现了错误的作答情况。这也体现出我对作答要求掌握的不够灵活,不知变通,只会机械地去记忆,不懂分析。还有例如 给定资料2”反映了乡干部小雷在窦家梁村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你谈谈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在这道题里我没有审清题目要求,需要在答案中体现出问题,再写措施。所以导致我最后在答案呈现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写问题,直接措施去了。
3.在回答概括题时,老师也点出我的答案模板化严重,总喜欢套对仗小标题模板来答题。
4.对于上述情况也警醒了我要学会灵活变通,真正要去理解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及作答要求,而不是死记硬背,不知去分析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在审题时也要仔细谨慎审题。组织答案时要摒弃模板套路化的思维,以材料内容为王。
针对“读懂材料”的一些反思:老师在点评我的作答情况时,经常会提到我没有读懂材料而导致作答出现偏差。我认为读懂材料就是我们在读材料时有没有真正理解命题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是材料里的逻辑。材料里的逻辑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线将踩分点都串联起来,这对于答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在读材料的时候还是会出现理不清的情况,一心就想着将我认为的关键词,踩分点写到答案之中,不顾材料逻辑,最终导致答案出现误差。

比如材料中的这句话“不光是你,县里开展的护工培训和扶贫车间招工,咱村人都能沾上光。”是在说县里开展培训活动,乡村干部只是负责组织村民去参加。所以在答题时就不能将‘开展培训’写成是村干部做的措施。
所以尽管是概括题,靠踩分点得分,但是也要弄清出材料里的隐藏逻辑,这是读懂材料的关键。
针对把握“个别”和“一般”的反思:对区分个别和一般掌握的还不够,我读材料时停留在只会看主体+举措的狭窄思维,看到和题目中同一主体后跟的措施,我会一股脑写进答案里。还是不会整体分析哪个是个别,哪个是一般。
例如:请你概括L省在人才的政治引领方面的主要举措。在材料中第四段已经出现了“通过实施“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五段开头又出现了,“全省集中举办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主题学习会,邀请省委讲师团专家作报告。”这就是个别,第四段所提及的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一般,能够包含第五段开头的内容。
自己在读材料的时候没有做到整体联系看,没有分析到位,所以在最后答案呈现中会将个别内容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