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穿于我整个青少年时期的一个说法,叫中国新生儿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万,也就是说将来有3000个男的打光棍。
家长和老师也会用这种说法吓唬我们,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连媳妇儿都找不到。
小时候生活在村里,总有那么一两个老光棍,在父母的嘴里他们活的十分凄惨。
于是自己下意识就觉得找不到老婆,是件很惨的事情。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3000万这个数字哪儿来的,准确不准确。
网上搜了一下,众说纷纭,也有一些看着挺权威的所谓数据报告,也有一些人表示嗤之以鼻。
一二十年过去,这三千万新生儿也长大了,到了该打光棍的年纪。
但现在,情形又变了。
因为从小接受的观念,就是长大要结婚生子,一个人孤苦伶仃老了没人照顾死了都没人管。
父母跟你讲的都是结婚的好处。
长大了却发现,结婚,不光有好处。
而打光棍,也不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
甚至,还有点爽。

在过往接受的教育里,找不到老婆的,是失败者。
就比如我爸天天拿村里那两个老光棍举例子,说那两个人,年轻时候不正经,人家都还穿劳保鞋蓝色厂服的时候,他俩整个蛤蟆镜喇叭裤,以至于没有正经姑娘愿意跟,就到了现在。
emmmmmm
就他俩的这种行为,搁现在,叫先锋、潮流、时尚,搁以前才叫不正经。
父母那一辈的思想确实是这样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这是一个人人生成功的标志。
这里的成功,不是那种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是说你完成了一个人应该完成的任务,你成功地,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至今我妈依然会因为我没有结婚而感到丢人。
老一辈人对结婚有执念,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将来生孩子的。
结了婚,有了孩子,人才算是真正地长大,然后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
但我们这一代人的想法,早就不是这样。

小时候对这个“3000万光棍找不到老婆”的说法,还是挺焦虑的。
其实也不是找不找老婆的事儿,就是怕自己成为那被这个世界抛弃的3000W分之一。
长大了才发现,不结婚的人,远远不止3000w。
而且,也不是被剩下的,相当一部分人,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不结婚,或者说晚结婚。
与其说是这些人被剩下,不如说他们主动被剩下。
因为当社会不断发展,家庭被不断拆分,大家突然发现,好像不结婚,过得反而更好一些。
结婚能得到什么呢?
以前的婚姻模式,能长长久久,大概率是建立在某种共识上的。
家务谁做,孩子谁带,老人谁照顾,钱谁挣。
整个社会是有约定俗成的,可能某一方牺牲的多一些,但大家都自愿或者非自愿承担。
家庭,工作,反正最后都托举了下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
没有人愿意牺牲了。
哪怕进入婚姻,每个人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凭什么我就要牺牲的多一些呢?
所以某些共识,就越来越难以达成了。

当不结婚,反而成为另一种共识的时候,所谓的“3000w光棍”,也就没有任何警醒意义了。
因为哪怕结婚,他们也过不上父辈那样的生活。
而相应的,他们面对的世界,也并不像以前那么单一。
结婚,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不结婚会怎么样?不会怎么样,不结就不结呗。
而且大家也意识到了,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优胜劣汰的游戏,自己也不是被选拔的那个。
结婚也不是削尖了脑袋一定得拿到的那个奖杯。
用小某书上之前很流行的话说,人生不是赛道,是旷野。
那3000w光棍,也不一定是这个赛道的淘汰者。
在人生的旷野上,知道自己想去向何方,就够了。
 
                         
                        ![同样的无论哥哥长的多帅,妹妹也会觉得就那样[吃瓜]](http://image.uczzd.cn/9059035029478515260.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