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万可 “金刚牛 + 小金刚” 系列 AMR 新品发布会正式拉开帷幕!制造业车间重载搬运耗时耗力、电商仓储小件转运低效、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高企 —— 这些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如今有了全场景解决方案。五款梯度 AMR 产品(小金刚 600A/1000A/1500A + 金刚牛 2000A/3000A)覆盖 600kg-3T 全负载区间,以现货供应 + 实用权益助力企业快速拥抱智能物流新时代。

万可此次推出的五款 AMR,按负载与功能梯度设计,彻底打破 “一款设备适配所有场景” 的行业困境,让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自动化工具。
小金刚系列:灵活高效,适配中小负载场景
小金刚 600A(600kg 负载):965mm 旋转直径 + 790mm 最小通行宽度,堪称 “密集货架穿梭神器”。某美妆电商仓库此前因货架间距窄,人工搬运日均仅处理 300 单,引入该设备后,1 小时快充至 80%、8 小时长续航的优势充分发挥,日均订单处理量直接翻倍至 600 单(数据来源:万可产品实测报告)。
小金刚 1000A(1T 负载):搭载 RS485、CAN 等主流扩展接口,支持辊筒、皮带等定制化上装开发。某电子元器件厂借助其 ±5mm 高精度定位,实现零部件从生产线到仓储的无缝转运,设备适配性较传统搬运工具提升 40%。
小金刚 1500A(1.5T 负载):“充电 10 分钟,运行 1 小时” 的快充优势尤为突出,搭配前后双激光 + 3D 相机的多重防护。某汽车零部件厂试用后,设备停机等待时间减少 60%,重型组件转运效率较人工提升 2 倍。
金刚牛系列:重载稳定,破解大宗货物难题
金刚牛 2000A(2T 负载):960mm 窄车身设计,轻松穿行 1 米宽车间通道,AI 栈板识别算法可精准适配缠膜、破损、多规格托盘。某重型机械厂引入后,日均搬运量从 200 托提升至 400 托,货物搬运误差率降至 0.3% 以下(数据来源:万可产品实测报告)。
金刚牛 3000A(3T 负载):3T 超高负载能力搭配 ±10mm 定位精度,8 小时续航 + 3 分钟快换电池设计,完美适配大宗货物堆垛需求。某建材物流中心测试显示,其单日堆垛效率较人工提升 3 倍,货物损耗率控制在 0.1% 以下。
金句 1:“自动化的核心不是‘大而全’,而是‘精准匹配’—— 让每个场景都有专属解决方案”
✅「首发专属权益」:降低转型门槛,助力企业快速落地为推动智能化技术普及,万可针对此次发布会推出多重实用权益,让中小企业也能轻松开启自动化转型:
专属优惠支持:发布会期间订购五款产品,可享受专属折扣力度,整体价格较同级别市场产品低 15%-20%,大幅降低初始投入成本;
现货速发保障:无需漫长排期等待,下单后 10 个工作日内即可发货,帮助企业快速替换传统搬运模式,尽早享受效率提升红利;
落地配套服务:首批合作客户可免费获得价值 8000 元的场景规划服务,搭配 6 个月售后延保及 专业操作培训,确保设备快速适配企业实际需求。
金句 2:“智能化不该是大企业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企业的‘增效工具’”

依托仙工生态圈深度合作资源,万可实现 AMR 核心部件成本优化,在保证 3T 重载、±5mm 高精度等硬核性能的前提下,做到价格亲民。从 600kg 到 3T 负载的全系列覆盖,无需额外定制即可满足 80% 以上制造业及仓储物流企业的基础需求。
2. 场景适配灵活,拒绝 “一刀切” 方案专业技术团队可根据企业仓储布局、生产流程提供定制化服务:小金刚 1000A 的扩展接口支持特殊上装开发,金刚牛系列支持 SLAM、反光板、NFL 三种导航模式切换,无论是无改造车间、高精度堆垛场景,还是 0℃低温等特殊工况,都能稳定适配(数据来源:万可行业适配报告)。
3. 安全防护升级,售后保障无忧安全层面全面加码:小金刚系列配备前后双激光 + 3D 相机 + 接触式碰撞条,实现 360° 安全防护;金刚牛系列则以 40m 远距离检测 + 3D 避障激光 + 安全触边 + 硬件自检的 4 重防护,守护人员与货物安全。服务端提供 7×24 小时售后响应及定期巡检,设备故障率控制在 3% 以内,某制造企业测算,引入后年均综合运营成本降低 28%。
4. 长期迭代能力,适配未来发展需求全系产品标配 Wi-Fi 漫游、自助充电功能,高位货架识别、二维码精准定位等预留功能可随企业产能扩张灵活激活。当企业从 “单一场景搬运” 升级为 “全流程智能调度” 时,无需更换设备即可完成功能迭代,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重复投入。
金句 3:“选择 AMR 不只是采购设备,更是锁定长期的供应链效率升级伙伴”
此次万可五款 AMR 的集中亮相,为制造业及仓储物流行业提供了更具性价比、更灵活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从 600kg 小件转运到 3T 重载堆垛,从密集货架到窄道车间,不同场景都能找到适配方案。在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你是否遇到过负载不匹配、场景适配难、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一起探讨高效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