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批评别人,自我批评是批评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
(毛泽东.《关于整顿三风》.《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批评”,是指出别人的失误、错误之处,这看似有点“尖锐”,其实是好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批评、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批评,怎么也比阿谀奉承好。同样,别人对自己批评,也是好事;假如一个领导人,下属不但不批评,而是满嘴奉承之话,这个领导人就“废了”。
“自我批评”,比“批评”更重要;批评,是自己批评别人、或别人批评自己,而“自我批评”,是自己批评自己,类似“罪己诏”。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错误,这就需要深刻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忏悔改错,进行“自我批评”。
但最怕的是根本不承认自己有错误、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从来不犯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一天反省自己三次,至少经常审视一下自己,从认知到言论到行为,哪些话说错了、哪些事做错了,然后改正,这样,反而对自己有利。
如果拒不承认错误,反而“错上加错”,那就是无可救药。
对于一个领导人,自我批评就更加重要;因为担负的责任也更重大,而且,“领导人”也许会有一些“自大”,认为自己是“大领导”,说不定生出一些“自豪”。
所以,一个领导人的“自我批评”是极其重要;“批评”,是常见的,很多人爱“训人”,但是,对于领导人,“自我批评”是主要的、“批评”是次要的。
“批评”,尤其是“批评领导”、“批评领导人”,恐怕是会给自己带来“祸端”。比如批评一下单位的领导,是会招致“麻烦”;哪怕是善意的批评、是出于“公心、公事”,也是很难的,说不定被撤职、查办、开除。
因此,一个领导人的“格局、胸怀”,是至关重要;领导人能听得进去“批评”,能包容反对意见,民众或下属批评自己,能接纳、接受。

就如唐朝的魏征,“直言敢谏”,唐太宗李世民非但没有“发怒”,还赞赏魏征,说“是自己的镜子”、让自己知道错误之处。所以,如果“君王”是“明君”,那还好说;如果昏庸一点,去“直言”、“批评”,也许是“杀身之祸”。
就是普通人,也许有的人能听得“批评”,另一些人是“一触即跳”,说不定骂你一顿,还“批评”。
至于“自我批评”,是自己批评自己,不会有什么纠纷;但是,难度却更大。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会、不愿意“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要“自我批评”;尤其是“领导干部”,性格是“强势”的、甚至“专断”,怎么愿意去“自我批评”、说自己错了。
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当一个人、不论什么身份,当“撞了南墙”,自己遭受“大祸、大失败、大灾难、大伤病”,此时,往往就“冷静了”、“清醒了”、“反省了”。
就是俗话说的“大灾之后最清醒”,苦口婆心劝说一个人,是根本不会听;甚至出了一些差错,也是不听的;但是,当他本人遭受“灾祸、败亡”,就彻底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了。
正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不过,别人怎样,那是别人事;就我们自己来说,一定要能接受“批评”、并经常进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