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林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出门见“POS机客户”会成了永别。2023年3月25日,她告诉父母“见客户”后离家,再没回来。家人报警后,警方通过社交记录锁定嫌疑人李某——这个和她仅认识3天、以办POS机为由加好友的男人。
最终,林女士的尸体在乌兰察布一村庄废弃地窖被找到。李某到案后辩称“借钱被拒激情杀人”,但检察院通过补充侦查撕开了他的谎言:案发前他买了尼龙绳、蛇皮袋,借了待租院落钥匙,事后还退还钥匙;征信报告显示他负债累累,曾向亲友借钱……这些证据指向“有预谋抢劫杀人”。2023年11月,李某一审被判死刑,二审维持原判,近日已被执行死刑。
李某说“被拒后争吵杀人”,可细想漏洞百出:两人刚加好友3天,除了办POS机没其他交集,他早该料到“借钱可能被拒”,哪来的“激情”?更关键的是,他提前买了作案工具,借了地窖钥匙,事后还“从容”退钥匙——这不是临时起意,是步步为营的“杀人计划”。
检察院的补充侦查更戳穿谎言:他负债累累,连贷款都违约两期,急需钱;能偷窥林女士手机密码,说明早有“谋财”心思。所谓“激情”,不过是凶手想减轻刑罚的借口。法律不会被话术蒙蔽,证据链闭环,注定他难逃死刑。
2. 3天关系暴露“陌生人危险”,警惕性太重要林女士的遭遇,最让人心寒的是“熟人背书”的陷阱。她以为“加好友谈业务”是正常社交,却不知对方早把她当“猎物”。3天时间,足够骗子包装身份、摸清需求;也足够凶手选好抛尸地、备好工具。
这提醒我们:再小的社交需求,也要留个心眼。陌生人加好友,先查背景;谈业务见面,选公共场所;遇到借钱、要密码,果断拒绝。林女士的悲剧,不是她“不够小心”,是凶手的恶意太会伪装。
法院判李某死刑,网友说“大快人心”。不是我们嗜杀,是对“为钱杀人”的愤怒——他欠的债,凭什么用别人的命还?林女士的生活规律、孝顺父母,本该有美好未来,却因一个陌生人的贪婪戛然而止。
死刑的意义,不仅是惩罚凶手,更是给所有潜在犯罪者划红线:别以为“没钱了可以抢”,别以为“陌生人好下手”,法律的红线,碰了就得付出代价。
林女士的案子,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它照出凶手的贪婪与残忍,也照出普通人的防不胜防。但更该让我们记住:法律会严惩恶行,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如果林女士出门前多问一句“客户信息核实了吗”,如果她发现异常立刻报警,或许悲剧能避免。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最后想问问:你觉得陌生人社交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避免“3天相识”的陷阱?评论区聊聊,愿每个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谋财害命”者再无机会。
愿林女士安息;愿李某的伏法,能让更多人看清“激情杀人”的谎言;愿我们的警惕,能挡住更多“3天相识”的恶意。
(文中信息源自检察日报及警方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