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有句老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一个人的“难得糊涂”,可不是真糊涂,而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
说白了,就是一种其实自己心里什么都明白,但面上就是不争的智慧。
就像老人家常说的,看破不说破,大家还是好朋友。
一个人要是太精明了,一定会活得累。
所以,该糊涂时糊涂,日子反倒能过得轻松一些。

处世之道:水至清则无鱼
人与人相处,最怕斤斤计较。
你算我一分,我算你一寸,这关系慢慢就淡了。
《增广贤文》里说:“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其实吧,一个人总是爱事事较真,处处算计,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唐朝有个叫娄师德的官员,他弟弟要去外地做官,他来送行。
问弟弟:“如果有人往你脸上吐口水,你怎么办?”
弟弟说:“擦了就是。”
娄师德摇头:“擦了更让人家生气。你要让口水自己干,还要笑着接受。”
这故事听起来还是挺有理的,毕竟人性复杂,我们越是计较,则越多烦恼。
凡事不要追求完美,而是尽可能踏实,随性,无所谓。
就像苏轼也说:“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有时候,显得太聪明反倒招祸。
白居易则说得更直白:“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有钱没钱,开心就好,不会笑的人才真傻。
把世事看淡些,不是真傻,是明白有些事不值得较真。
关系比道理重要,情分比得失要紧。
这样相处,大家都舒服。
做事之方:大智若愚
再说说做事,现在人都爱显摆自己多能干。
其实真正的高人,都懂得藏拙。
老子说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反而笨拙。
战国时的信陵君,他率军大败秦军,救了赵国。
本该风光回国,却在边境停下。
派人跟魏王说:“臣不敢回国了,请治罪。”
其实他功高震主,这是在保全自己。
果然魏王不但不怪罪,还重赏他。
莎士比亚说:“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
觉得自己聪明的人,其实最傻。
因为真正聪明的人,从来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诸葛亮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若是心静不下来,则看不远,欲望太多,也就走不远。
做事留三分,不是偷懒,是懂得蓄力的道理。
就像弓拉得太满容易断,事做得太尽难回头。
该装傻时装傻,该放手时放手,这才是长久之计。
修心之境:心安即是归处
最后说说修心,人这一辈子,最难的是心安。
整天算计来算计去,心里跟打仗似的。
倒不如学着糊涂点,甚至要领略到难得糊涂的真谛。
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
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跟烂人烂事纠缠,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宋朝有个叫吕端的大臣,皇帝要提拔他。
有人说他糊涂,不堪大用。
皇帝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可不糊涂。”
因为皇帝看到了吕端为官清正,在关键时刻还稳定了朝局。
这种修心之境界,的确难得。
陶渊明说得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穷发愁,不为富奔波,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
白居易晚年写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走到哪儿,心安了,就是家。心里踏实,比什么都强。
学会糊涂,其实就是让自己学会放下。
放下执念,放下计较,放下不必要的面子。
最终,心里宽敞了,心安了,日子就舒坦了。
▽
说到底,“难得糊涂”是种境界。
是一个人阅尽千帆后的从容,是洞明世事后的豁达。
就像老辈人说的:“晴天干活,雨天读书,啥天都有该做的事。”
所以呀,很多时候,我们该明白时明白,该糊涂时糊涂,这分寸拿捏好了,一辈子受用。
如此,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
甚至在纷扰的人际中,一样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这么个道理,活得明白不容易,活得知趣更难得。
这,其实才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