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41岁女子赵某与狱友张某组建专业婚骗团伙,三年间在河南、山东等地作案5起,骗取177万元。赵某充当“新娘”,张某冒充其母亲,并雇佣临时演员分饰舅舅、嫂子等亲属,每场婚礼酬劳200-500元/人。团伙伪造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以“见面费”“改口费”“认亲红包”等名目层层索财,单场婚礼最高骗取53.6万元。

锁定目标:通过婚恋平台物色30-50岁急于结婚的男性,以“闪婚”降低警惕性。
情感操控:伪造离婚证、怀孕证明(如假B超单)博取同情,再以“家人生病”“生意周转”等理由索财。
动态调整策略:针对农村受害者安排庞大“亲友团”营造热闹氛围;对城市受害者则突出“高知亲属”提升可信度。
快速脱身:婚后以“回门”为借口消失,更换手机号、销毁证据,甚至通过整容改变外貌。

赵某与张某在服刑期间结识(赵某5次因诈骗入狱,张某3次),出狱后形成“风险共担”模式:赵某每骗成一笔,张某抽成40%,剩余资金按角色重要性分配给其他演员。团伙成员陈某提供虚假身份信息,崔某等人负责扮演角色,形成分工明确的犯罪网络。

个体创伤:一名程序员受害者支付38万彩礼后抑郁失能;另一受害者变卖祖宅后持刀寻仇被拘;宁某母亲因耗尽养老钱在案发当日脑溢血去世。
社会信任危机:最高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婚骗案同比激增37%,62%适婚青年因担忧骗婚拒绝相亲,加剧结婚率下滑。

2025年11月,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
赵某(主犯):累犯从重,判13年11个月,罚金20万;
张某:判10年9个月,罚金10万;
其余4名从犯获刑1年1个月至6年6个月。法院同步建议民政、公安等部门建立“婚恋诈骗联防机制”,强化婚姻登记信息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