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开始抢人!一周挖走4名中国顶级人才,年薪1个亿令人咋舌

知识就是金钱这句话,在美国的“抢人”大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年6月中旬,Meta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仅用一周时间,就

知识就是金钱这句话,在美国的“抢人”大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6月中旬,Meta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仅用一周时间,就从OpenAI闪电挖走8名核心技术骨干,其中四张华人面孔格外醒目:清华毕业的赵晟佳、中科大少年班的余家辉、浙大的毕树超和北大的任泓宇。

这四位中国培养的顶尖人才,直接扛起了Meta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大旗。为了招揽他们,Meta开出了单笔最高1亿美元的天价合同,扎克伯格甚至亲自跑到候选人豪宅里谈心。

可中国是最大的AI人才输出国,却非最大流入国,我们精心培育的果实,正在被硅谷整筐摘走,为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

人才争夺战

要知道,足球巨星C罗8000万美元年薪还被人津津乐道时,华人AI科学家的薪酬包已突破1亿美元门槛。也因此,这场抢人大战背后是令人窒息的资金投入。

Meta宣布2025年将向AI领域狂砸600亿至650亿美元,相当于给每个美国人发1000美元红包。到年底,该公司将拥有130万个专门用于AI计算的GPU,在曼哈顿建设的数据中心规模堪比小型城市。

英伟达挖走朱邦华、焦剑涛两位华人天才的价码虽未公开,但业内人士透露“绝对匹配市场顶级水平”。薪资膨胀速度让初创企业叫苦不迭,甚至精心培养三年的工程师,被Meta用十倍薪资瞬间挖走。

毫不夸张地说,科技巨头正用真金白银改写人才竞争规则,但始终如一的是,华人科学家已成全球AI竞赛的决定性力量。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承认:“全球AI半壁江山都是中国造。”数据佐证了他的判断:在全球顶尖AI论文作者中,中国面孔占比高达47%,清华、北大、浙大全部跻身世界AI研究机构25强。

就在Meta挖角OpenAI事件发酵之际,华为正从英伟达中国业务中疯狂挖角工程师,悄然组建秘密AI团队。

这场反击被外媒称为“美国芯片禁令的辛辣讽刺”,本想用技术封锁扼杀中国AI发展,结果反而为华为开通了人才直通车。

换句话说,芯片战争的核心战场在人才库。

美国升级对华为制裁,连AI论文都不让看时,华为收到的简历却逆势暴增,而且,华为秘密组建的“前英伟达工程师天团”正全力攻克AI领域的圣杯,打破CUDA平台三十年积累的生态霸权。

而稀土领域的技术争夺提供了前车之鉴。

2025年6月,中国稀土集团突发人事地震,董事长杨国安携两名高管24小时内闪电离职。调查显示他此前持公务护照赴美参加未注册的“新材料峰会”,目的地恰是美国能源部关键材料研究所所在地。

中国稀土工程师平均年薪18万元与美国120万美元+股权的价差,成为技术泄密的温床。

对此,我国早有防备,2024年南方稀土集团副总因向境外提供“温度梯度控制法”工艺被判刑11年,他电脑中整理好的英文技术文件,险些让中国损失数千亿元。

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如何挽留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中国科技企业打响人才保卫战

6月16日,腾讯算法大赛以“全模态序列生成式推荐”为命题,抛出工业级真实数据战场。

冠军团队独享200万元奖金,十强选手直通腾讯核心岗位,短短两天,全球2500多名技术天才组建近600支战队涌入赛场。

而这场技术奥运会背后,是腾讯“史上最大就业计划”的雄心,据悉打算三年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其中六成留给技术人才。

华为的突围之路更不易,被美国切断芯片供应后,华为昇腾团队五年投入上千亿,万人技术军团日夜攻坚。

不过,挖角英伟达工程师带来关键转折,这些掌握CUDA核心机密的人才,让华为CANN架构实现跨越式进化,甚至部分场景能效比已超对手。

对此,黄仁勋罕见服软,称昇腾芯片达到英伟达H200水准,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突破AI芯片“卡脖子”困局,只剩最后一公里。而我国政策层面也在加速构建护城河。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凌俊杰指出:中国数字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至3000万,74%企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他在提案中描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生态蓝图:在前海、河套、南沙建立“高校出人才、企业出项目、政府出保障”的实训基地。

深圳更直接出台新政,顶尖AI团队落户最高奖励1亿元。

这些举措瞄准的是缩短人才成长周期,破解“培养五年,技术换代三次”的倒挂困局。

不过,机器人产业暴露的“人才悖论”警示着结构性问题。

2025年前五个月,该领域求职人数增长32%,人形机器人方向暴增396%。但企业依然高喊“缺人”,而问题症结在于基础岗位人满为患,高端研发岗位却门可罗雀。

也就是说,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断层,正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崛起的最大暗礁,所以,中国必须从教育抓起,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毕竟人才流失带走的不是矿产,而是创造未来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