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要说三国里最会装老实人的,司马懿绝对排第一。
这位后来把曹魏江山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老狐狸,在曹操时代装病装到吐血,到了曹丕曹叡时期又突然成了忠心耿耿的老臣。
可您说奇怪不奇怪?这么个明显在憋大招的主儿,怎么就连曹睿和曹真这对君臣都没看出半点端倪呢?
当年曹操临终前拉着曹丕的手说:"司马懿这老小子不是池中物,将来必干预咱们曹家的事。"
这话放当时谁听了都得打个激灵,可等曹丕当上皇帝,这司马懿反倒成了香饽饽。
出谋划策要找他,带兵打仗要靠他,连处理政务都离不了他。

曹丕心里明镜似的,每次给司马懿升官都跟发糖似的,给完甜头马上就跟上一句:"老司马啊,你可得记住,咱曹家对你可不薄。"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老子盯着你呢!
等到曹叡即位,这位年轻皇帝更绝。
表面上对司马懿信任有加,让他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实际上暗地里给曹真、曹休这些宗亲大将塞了满手好牌。
您瞧那诸葛亮六出祁山,哪次不是被曹真顶回去的?
司马懿虽说后来也立了功,但每次出征前都得被皇帝耳提面命:"打了胜仗别骄傲,打了败仗别找借口。"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明眼人都听得出来。
最逗的是曹真这位曹家宗亲大将军,这位老兄可能打了一辈子仗,脑子都用在排兵布阵上了。
看着司马懿在朝堂上越来越风光,他非但不警觉,反而觉得这是好事。
毕竟有司马懿在前面顶着,自己就能在关中当个逍遥大将军。
有次诸葛亮北伐,曹真被任命为大都督,这位老兄居然在军营里搞起了"轮休制",让将士们轮流回家探亲。
气得皇帝在后方直跺脚:"这仗还打不打了?"

要说这君臣俩怎么就中了司马懿的计,其实道理很简单。
司马懿这老狐狸玩了一手绝妙的"温水煮青蛙"。
他从不急着要权要官,每次皇帝给的任务都完成得漂漂亮亮。
诸葛亮来了他顶得住,国内叛乱他平得快,连治理地方都井井有条。
这种"靠谱员工"的形象一树立,皇帝想怀疑都难。
再加上他特别会来事,每次立功后都主动把功劳往外推,今天说是皇帝洪福齐天,明天说是将士用命,把自己说得跟个跑腿的似的。
更绝的是司马懿深谙"装孙子"之道。
皇帝对他稍有猜忌,他立马称病在家,躺床上连口水都不喝,硬是把自己折腾得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头。
等皇帝心软派御医来看,他又奇迹般地"康复"了,然后继续任劳任怨地干活。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连现代职场老油条都得甘拜下风。
可惜曹睿和曹真这对君臣,一个年轻气盛没看清本质,一个老实木讷看不懂套路。
直到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两位才如梦初醒,原来那个天天喊着效忠曹家的司马懿,早就在暗地里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
不过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就像《红楼梦》里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只不过这次,算计别人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特别实在:

越是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人,越要多个心眼;越是表现得兢兢业业的人,越要防着他憋大招。
司马懿这出"潜伏"大戏告诉我们,在权力游戏里,有时候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就是那个每天准时来上班、对领导毕恭毕敬的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