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码中国跨城养老商机:长三角旅居、京津冀协同、粤港澳跨境

不是大城市住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价比作者 | 卫元祺排版 | 张思琪前言养老也“躺平”?银发人群正结伴逃离大城市,追求

不是大城市住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价比

作者 | 卫元祺

排版 | 张思琪

前言

养老也“躺平”?银发人群正结伴逃离大城市,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养老需求升级为“享老”,跨城养老成为大城市中老年人的新选择。

北京老人佘淑英84岁了,她在河北三河市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住了半年多。她发现这里不仅衣、食、住、行都很方便,还配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让有慢性病的老伴看病比在北京还容易。

更让她满意的是,这里的老年大学根据老人们兴趣爱好,设有书法、绘画、歌咏、手工、游泳等众多课程,“精神方面的享受也很好”。

同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北京老人滕秀明,则看中了这里与北京互联互通的医保政策。“就医看病不需要两地来回跑,在隔壁医院就能看北京专家的门诊”。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承接京籍老人异地养老人数最多的京外养老机构。据报道,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目前的7000多名老人中有95%来自北京。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和河北燕达医院

图源副中心之声

跨城养老成为大城市中养老家庭的新选择。一方面能够大幅度降低养老成本,同时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分担照护压力,让老人在养老社区中有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不止京津冀,在长三角、粤港澳地区,选择跨城养老也成为新趋势。近期,AgeClub观察三个区域的跨城养老模式,发现它们同中有异,各具特色。本期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三地跨城养老在老人需求、政策导向、服务重点上的特征,为想要参与跨城养老的老人和机构提供参考。

PART 01

从“养老”到“享老”

跨城养老为何成为新选择?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大城市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跨城养老”成为一线城市中老人的时兴选择。

当前,我国最早的独生子女一代逐渐步入中年,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同时面临育儿和养老两大难题,大城市中的养老压力尤为突出。

超过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养老资源配置呈现出“重机构轻社区”的特点,社区养老服务站密度较小,“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尚未覆盖更多大城市中的老年人,他们在家中难以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更多地还是依靠家属照护。

同时,大城市中的机构养老对绝大部分养老家庭来说难以负担。以北京为例,养老机构的月均收费为5500左右,对于重度失能失智老人,该数字可达到7000以上。北京老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为5000元左右,养老机构收费远远超出大多数老人及子女的可接受范围,而周边地区的养老成本显然低于北京。

京津冀部分城市养老机构平均价格 图源新京智库

2023年,京津冀跨城养老达59万人次,长三角旅居养老床位近5万张,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长者内地养老近10万人。这些地区周边市县生活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市,老人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享受小城市在环境、生活节奏等方面的优势。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部分养老机构与医院紧密合作,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就医便利性更加畅通了大城市中银发人群跨城养老的道路,筑牢健康、安全的底线。

新一代“享老”族对于老年生活的期待是多元缺动态变化的,不少老人不再安居故园,而是希望能够像候鸟一样随时节迁徙。社交也成为银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老人选择和老同事、老朋友结伴到同一地区养老,平时可以串门聚餐,有效缓解了孤独感。

而跨城养老完美地契合了老人们对于性价比和“享老”的追求,机构内丰富的兴趣小组和社区文化,也为老人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平台。

PART 02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同中有异,各显神通

1. 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养老服务也被纳入其中。

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启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实现“一卡通行”。

2024年3月,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在京优质养老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向天津、河北延伸布局; 支持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在天津、河北建设养老机构,优先定向接收核心区户籍老年人。”

异地养老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老人和异地养老机构的“双向奔赴”。

北京市西城区规定,西城区户籍老年人入住天津、河北等协同发展区域养老机构的,每人每月可得到600元的异地养老补贴。按照廊坊市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签订的《通武廊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廊坊域内养老机构收住京津老人,可享受每床每月100元至700元的运营补贴。

2. 长三角:康养旅居特色

2019年6月,长三角启动“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2020年底启动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建立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

长三角地区注重康养旅居有其特殊前置条件。

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对于养老服务的探索超前,银发人群对于各类养老方式认知较深;同时江浙沪地区老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有能力也乐于尝试各类新奇的养老方式。

从生态环境来看,长三角森林覆盖率超25%,气候湿润,与京津冀地区相比更适合慢病老人康养。2024年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联合发布年度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其中就包含养老服务一体化。

另外,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41个城市超2万家医疗机构,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等医保事项,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同城化。

2024年5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牵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养老协会共同参与的长三角旅居养老联盟成立,三省一市共15家单位参与,通过发行“旅居养老一证通”方式,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借助旅居养老发展老小游、家庭游、怀旧游、养生游,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

据潮声,浙江安吉每年吸引大量长三角老人旅居康养,每年约有两万多名老人来此短期居住。

银发研学游 图源湖州民政

3. 珠三角:港澳老人跨境养老

相较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跨境养老服务体系。

2024年3月29日,广州南沙区正式启动全国首个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与香港、澳门地区专业养老机构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承诺为港澳籍老年人提供与本地户籍长者同等待遇的优惠养老服务,“港澳药械通”等一系列政策创新在区域内建立起先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平台。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香港65岁以上人口规模约160万,其中具有机构养老需求与入住意愿的长者占比达7%。在香港,排队轮候安老院的现象十分普遍,公立安老院舍平均轮候时间长达16个月。

受制于高昂的租金成本与有限的养老床位供给,香港多数安老院存在拥挤现象,环境品质较低,澳门地区亦面临类似困境。据专业机构预测,2025至2030年间,选择北上寻求养老服务的港澳长者数量将新增5万至8万人。

在大湾区,广州、佛山、中山等内地城市凭借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成为港澳银发人群首选的跨城养老目的地。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可以享受现金津贴,还能再指定医疗机构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港澳居民居住证”也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

从香港的一张床到内地城市的一张床,老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充足的照护人员、更适宜的环境。

佛山天福养老院内设护理医院 图源天福养老社区

PART 03

医养结合、产业带动

跨城养老潮中企业如何行稳致远?

跨城养老浪潮中,受益方不止养老机构,价值远超养老服务业本身。对于接收地来说,养老机构要做好准备服务这部分追求养老品质的银发人群,大健康产业也迎来发展机遇。

1. 整合医疗资源形成竞争优势

跨城养老中,怎么看病成为银发人群最为关注的焦点。由于报销地区、额度差异,跨城养老尤其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在医养结合方面发力。目前在医保结算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建立了定点机构无需报备的就诊制度,异地报销不成问题;粤港两地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扩展园舍计划等举措,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融合。

但对于区域跨度较大的异地养老(如北方老人南下云南、三亚等地养老),相关就诊制度仍有待完善。

能否及时就诊也是老人及其子女关注的问题,跨城养老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入住。

以广东为例,24家香港社会福利署认可服务机构全部建立就医“绿色通道”,部分内置护理院。对于需要返港就医的长者,合作机构还会提供交通协助和陪诊服务,为跨城养老长者的健康问题保驾护航。

南沙与香港联合开展跨境直通救护车演练

图源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副总经理李东辉经历了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的全过程。他回忆,曾经每个月都要组织十几人的“购药小分队”赴北京帮老人购药。2017年1月5日,北京参保人员就医直接结算在河北燕达医院实现,这一痛点才得以解决。同时,燕达医院专家定期出诊养护中心,并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重大疾病长者提供救治。

2. 满足跨城养老中的“享老”需求

银发人群在跨城养老中并非静态的,他们多样化的享老需求会随之迁移到跨城养老接收地。养老机构需整合当地旅游、康养等资源,更好地承接老人们的享老需求。

例如嘉兴逸和源,在为长三角城市群老人提供跨城养老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接洽北上养老的港澳老人。今年九月,逸和源接待了深圳任达旅居团数十位来自香港、深圳的老人入住,同时开展各类周边游览观光活动。

来自香港的老人表示,内地养老在居住、饮食、游玩、娱乐等方面都比在香港有更多选择、更大空间,还能够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朋友。

逸和源的旅居联盟单位 图源逸和源

日常,逸和源800多名常住老人中,近七成来自上海。机构中自带30亩公园,绿化率达到75%。逸和源敏锐地捕捉到机构中60%老年知识分子“老有所为”的需求,组建完善的社工部,活力老人从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随时可以参加读书小组、手工坊、合唱团等活动,老年大学每年会为老人们颁发毕业证书。

在距离港澳老人更近的深圳,针对港澳老人的服务更加贴心。深港莲塘口岸毗邻香港粉岭、上水等地区,凭借“一站式通关”、“人车直达”等措施,建成深港“半小时养老生活圈”。

据统计,经莲塘口岸通行的出入境人员中,老年群体已超四成。在莲塘街道长者服务中心,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服务都与香港接轨,接驳车往返关口的服务中心,为港澳老人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

3. 接收地大健康产业迎来机遇

跨城养老在疏解大城市的养老压力的同时,也给周边城市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承接地不仅文旅康养产业迎来机遇,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康复器材等产业也将迎来窗口。

2024年5月,广东省《关于2024-2025年“产业助老 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将形成一批“专精特新”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规上老年用品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

截至2025年4月,广东省已推动131家企业、202个产品入选国家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多为医疗器械、家居产品、家用电器等,这与广东各城市的产业优势高度契合。

在京津冀地区,秦皇岛从2014年就开始整体承接首都卫生医疗、健康养生、教育科研、休闲旅游等功能,培育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2017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就在秦皇岛成立研究院,为康复医疗产业发展提供“产、学、研、检、用”全方位支持,另有康辉医疗、风行智能、爱迪特陶瓷等一批行业重点企业,入驻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

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等项目的布局推进,北戴河新区持续吸纳周边康养人口,加快构建“以医带养、以养促医、医养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

2023年,秦皇岛市生命健康领域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222.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生命健康领域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179.01亿元。

结语

可以说,跨城养老是老人、原居住城市与承接地三方共赢的选择。

对老年人而言,这意味着能在经济承受范围内,获得更宽敞的居住空间、更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专业的照护服务,切实提升了晚年生活的品质与尊严。

对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跨城养老有效疏解了本地日益紧张的养老资源压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而对于河北、环沪城市等承接地,这不仅是服务业的机遇,更是带动本地文旅康养、医疗康复、健康食品等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能促进就业和区域经济活力。

未来,随着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对接融合,区域间的“软边界”将逐渐模糊。这种以人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跨城养老模式,将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让更多长者在他乡也能安享幸福晚年,实现“养老”向“享老”的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