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天津这家公司,彻底告别了房地产

一、时也、势也我所知道的这家公司,在地产圈也算是老牌企业了。房地产刚刚商业化的时候,为当地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做出了重要的

一、时也、势也

我所知道的这家公司,在地产圈也算是老牌企业了。房地产刚刚商业化的时候,为当地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度进入全国房地产企业百强。当时城市成片成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好多都是由他们来完成建设的,在当地也是叫得响的存在。

当然,公司的待遇也是非常不错的,管理正规化,待遇同样也正规化,凡是这家公司的人,到哪儿也都是腰杆挺硬的。名气大,待遇好,必然也就硬气。

后来公司成为本土最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据说比母公司的风头都盛。这也难怪,就像一个家庭里的长子一样,母公司的优质资源都给了他,自然觉得可以代表这个家的门面,甚至连母公司都难入法眼。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也、势也。有时候,自己有本事是一方面,但永远别忘了时势造英雄。还有一句话叫,只要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起飞。在房地产处于风口期的2000年以来,一切都似乎顺风顺水。

二、断臂求生

随着市场变化的持续推进,公司开始日子不好过了。当然,这也不是一家公司的事,其他房地产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同样在这家公司身上显现。高负债运行了几年后,仍然不见起色,后来就和母公司脱钩了。原因很简单,母公司说了,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我也不要求你这个长子给我贡献什么,你也别拖累我了,咱们各走各路吧。于是就这样分家了。

分家后,公司也是奋发图强,努力想把业务搞上去。但形势比人强,又连续经历了几年的亏损。公司虽然也在试图搞多种经营,但是,曾经的重要营利点房地产主业,现在反而成了最大的出血点。这个时候,公司开始痛定思变。毕竟,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已经都在走这条路了。

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巨头们共同的选择,在房地产融资日益困难,而销售形势越来越冷清的情况下,再也不能走高负债、高杠杆式的房地产开发的老路了。此时,许多房企纷纷开始向自持物业型房企转变,毕竟拥有持久的现金流才是王道。还有的纷纷转型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文旅项目。通过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转型,一些房企摆脱了困境,也有一些仍在泥潭里挣扎。

而这家公司,在2024年底宣布一项大动作,拟通过将截至到2024年底公司所有的资产和负债,置入能源、热力企业资产,实现企业发展的转型。这事转眼到了2025年9月,正在大家翘首以待的时候,又传出新消息,公司放弃购入能源资产,调整为纯粹出售地产业务,仅保留物业管理、租赁等轻资产。最终,在2025年10月底,公司以1元对价出售负资产,彻底退出房地产市场,开启轻资产运营新路。

公司急切转型的背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重要因素在于,它是一家上市房企。正因为其是上市公司,根据相关规则,其连续负债率超过100%后,若年底前净资产仍为负值,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警示甚至终止上市。而通过1元出售负资产,能直接将资产负债降至合理区间,使净资产由负转正,是规避退市的关键一步。在行业下行背景下,剥离这项严重亏损的房地产业务,是止损的唯一选择。

三、未来前景

曾经独当一面的房地产娇子,如果却要断臂求生,不禁令人唏嘘。但是,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这又是必须走出的一步。

转型后的公司,从此走上了一条更具确定性,但天花板也更低的道路。这里,不妨设想一下这家公司后期的发展前景:

积极的一面:

轻装上阵:成功剥离地产业务后,公司摆脱了巨额债务和持续亏损源,资产质量和资本结构将得到根本改善。

模式优化:保留的物业管理等业务属于轻资产模式,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低的经营风险。这更符合当前资本市场对稳健性企业的估值偏好。

国资支持:作为国资旗下企业,其在品牌信誉、获取资源等方面仍有一定优势,为后续稳定经营和业务拓展提供支撑。

面临的挑战:

规模与盈利瓶颈:转型后,公司的营收规模将大幅缩水。其物业管理业务规模相对较小(近年营收约在1亿元上下),且房屋租赁业务毛利率已连续多年为负。如何快速做大做强轻资产业务,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巨大考验。

市场竞争力:从重资产的开发商转型为服务商,需要完全不同的运营能力和人才体系。公司在市场化拓展、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否脱颖而出,仍需观察。

成长叙事:纯粹作为一家物业管理和资产运营公司,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和想象力可能相对有限,如何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能获得高估值的新故事,是管理层面临的长期课题。

四、寄语

这家公司从筹划“转型能源”到最终选择“剥离重负聚焦轻资产”,其转型路径的调整清晰地表明,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企业的首要目标已从“寻求高增长新主业”转变为“先活下来”。最终的“1元出售”方案是一场典型的国资主导下的风险出清。

短期看,这次转型成功地帮助公司化解了退市危机,实现了“轻装上阵”。但长期而言,从一家大型开发商转变为一家以物业管理为主的中小型服务商,意味着它需要在一个更小、更稳健的赛道上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未来的这家公司,更像是一家需要精耕细作、追求稳定现金流的公用事业型公司,其投资逻辑也已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