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城市的物理空间来看,包括地面、空中及地下三部分。我们对地面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空中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城市第五立面,笔者也在之前的文章中专门论及;而对于地下部分,由于传统认知上习惯于笼统地将其囿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出行方式之中,基于此,笔者希望能够以更为全面和广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地下空间部分尤其是轨道交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完整版图之中,并进行剖析。
01
理念的觉醒
对于城市而言,其空间发展史,可以从轨道交通的脉络寻找轨迹。轨道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走势的跌宕起伏以及城市的蔓延。
依托于1号线的开通及延伸,以徐家汇到莘庄沿线为例,伴随着住宅和人口的迁移,整个城市实现了从南到北的扩张和发展。同时,以核心站点为中心,形成了徐家汇市级商业中心、莲花路、莘庄等区域级商业中心。而这也正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TOD发展模式,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加速了其进程。
截至目前,上海的地下空间开发体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上海地铁运营已有20余条线路,总长度达到800余公里。从上海市地铁开通至今30多年的实践来看,从轨道交通的脉络我们就可以窥见城市规划的方向,看到扩张式的城市轨迹。但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面对目前的经济困境,粗放式摊大饼模式已不再适用,而要重新回归,进行再开发、再利用。
TOR模式(Transit-Oriented Renewal,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更新,由TOD演化而来,该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公交设施与服务,带动“公交场站存量土地”更新,解决公交场站与城市街区的融合不足、整体品质和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应运而生。从TOD到TOR,一字之差,却代表了思想上的根本觉醒和转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中心区域已经相对成熟,难以再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相对于人口的外流、所谓郊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无数个区域中心的出现,中心区域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逐渐弱化,甚至会出现某种衰败,也就倒逼出更新的必要和必然。
轨道交通依然重要,但以1号线为代表的线路也已进入了存量时代,从而掀起了一场以轨道方式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浪潮,即TOR时代的来临,让地下之城以焕新的方式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除了物理更新和空间边界的更新,除了轨道交通基本的交通承载作用外,轨道交通更加注重功能的融合,为人们提供一站式的休闲、消费模式,更加地以人为本,关注匆匆过往的每一个人。
02
实践的答卷
如果说,以徐汇滨江、杨浦滨江为代表的滨水区域的火爆,证明了上海市地面部分城市更新初有成效且推进如火如荼,让我们得以体会到真正的漫步之城;以BFC、环球港、南丰城等为代表的屋顶经济的挖掘,彰显了上海市在城市第五立面方面所作出的有益尝试,让天空之城不再遥远;那么以莲花路站、莘庄站为代表的地下站点的改造,则交出了上海市在地下更新方面的答卷,让地下之城再次闪耀。
莲花路地铁站和莘庄地铁站的更新近期成为热点。
莲花路地铁站除了解决物理空间上的功能优化问题外,其空中廊桥和并行的沪闵高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架道路是以车行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的典型产物,人让位于车,而莲花路地铁站的改造则打破了这一现象,通过空中连廊的形式,让空中不再只属于车辆,人群也可以畅行其中。同时,从建筑细节方面,包括车站的机房,统一定位为粉红色调,寓意盛开的莲花,让人耳目一新,让繁忙杂乱的交通也染上了鲜活的气息。
同时,莲花路地铁站的改造形成了立体化一体化的格局,贯通了从地下到地面的交通及人流。与之直接贯通的Lalastation作为三井不动产首个海外车站型商场,以小而精的定位面世,与位于沪闵高架另一侧的老牌百联南方、新潮的中庚漫游城形成联动,颇有三足鼎立之势,让莲花路站不再局限于一般轨道交通的单一功能,除了具备中转功能、目的地功能外,还增加了这一站点的吸引力和粘性,成为了一个地标式的存在。
两站之遥的莘庄站,也踏上了更新之旅。莘庄作为1号线的终点,从硬件条件上而言,已有破旧之感,目前正在进行物理意义上的改造。同时,TODTOWN天荟项目也接近完工,即将开放,从配套功能上,与百盛、仲盛形成联动与互补。从商业布局而言,与莲花路地铁站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莘庄站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站城融合的更新与尝试。2025年1月5日,铁路莘庄站正式启用,莘庄铁路站与地铁站紧邻,无缝衔接,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上海南站、虹桥站相同的功能与作用,此举让“上海的莘庄”跃升为“长三角的莘庄”,开启莘庄主城副中心对外辐射的新路径。莘庄站跳脱于工业时代的产城融合,升级为后工业时代的站城融合,让轨道交通真正融入到城市的更新与蝶变之中。
03
未来的畅想
当城市停止了高速增长,进入自我有机生长的阶段,地铁站作为一种存量资源,其地下空间的建设与更新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日渐引起了相关部门以及大众的关注。
虽然上海市仍然有规划在建中的地铁,地铁的总量仍在增加,但市中心人口老龄化日益升高,出生率日益降低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商办市场的萎靡不振,也让部分企业从降本增效的角度出发,搬离中心区域,以距离换取利润。如2024年徐家汇、漕河泾地铁站的客流量下降将近1成,正是轨道交通对办公市场变化的折射。
对于以服务居住人群为主要功能的莲花路、莘庄等地铁站,虽然拥有较为固定的人群,但如何有效延长人流的逗留时间,增强在地消费,也是在更新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地下空间的更新要有全局的理念,需结合人群的变化、习惯、办公场所的变迁等进行综合考虑,避免为了更新而更新。
相对于伦敦、纽约的百年地铁而言,我们的轨交系统仍然相对年轻。正如历史保护建筑一样,地铁也可以纳入历史保护范畴,我们可以有百年建筑,同样我们可以有百年地铁,一味地更新不是目的,城市血脉的流淌,需要能够溯源,能够有多年以后让人珍惜和回望的记忆,而不是简单地拆除重建,或者单纯追求规模上的扩张,也希望能够在更新中保留与体现各个站点的特色,如豫园、张园等站点,体现其历史文化传承,让更新成为一种日常,真正服务于城市的发展。
原创作者:“上海城市更新”撰稿人 舒卓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