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红米K90正式发布,被官方称为“K系列最完美的标准版”——骁龙8至尊版芯片、7100mAh超大电池、100W快充、IP68防水、BOSE联合调音双扬声器……纸面参数堪称“越级”。
不过首销的数据欠佳:1小时售出约23万台,未达“百万级”的预期还被iQOOZ9Turbo+(36万台)以及真我GTNeo6SE(28万台)超越了。
明明很有诚意,可市场反馈为啥不热情?这次销量表现看似意外,实则体现出当前手机市场的三个深层变化
01价格敏感度升级:用户要“堆料”更要“合理”红米K90的配置颇为不错,不过其定价策略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12256GB版起售价2599元,尚在合理区间;
不过12加512GB版本需3199元,与部分旗舰手机价格存在重叠,
对比同期竞品:iQOOZ9Turbo+12256GB首发价仅1899元,真我GTNeo6SE同配置1999元,且均有促销加持。
在2000至3000元这一众人颇为看重的价格区间里,用户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当红米K90的高配版价格临近3200元时,不少消费者开始犯难:“这个价位下,难道不该考虑更成熟的旗舰机吗?”
针对用户反馈,小米在发布后的第二天就宣布,12512GB版本价格直降300元,降至2899元,这一快速回应体现出厂商在摸索,如何在成本压力与用户期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以前红米靠着“性能配上价格”的组合赢得不少人的称赞;可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整体的使用体验,
K90其实在多个细节上做了突破,拥有659英寸“黄金尺寸”的直板屏幕,单手握持颇为舒适;
一体化冷雕玻璃后盖,质感媲美高端机,电池容量为7100毫安时,且配备100瓦快充,即便长时间使用,也能够支撑一天半的时间;
BOSE调音双扬,外放效果被用户称为“小音响”。
在评测和用户反馈里,这些使用体验的优势确实得到不少认可,但问题是它们通常没法很快在电商页面的参数展示里体现出来;而竞争对手靠着“1899元起”“1599就能买到”这类直白的信息,一下子就抓住用户注意力
另一种表述,红米所强调的是全面均衡,而市场所接收到的是突出亮点以及极致性价比,于信息海量的时代里,用户没有耐心去逐一细看每条配置,他们更倾向于为清晰明确的价值主张买单。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虽不再下滑,开始回升,不过用户换手机的周期已延长至接近38个月。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选购手机时变得更加理性,不再仅仅因为“参数有提升”就冲动地掏钱,
同价位机型选择极多,品牌忠诚度下降,用户不光在意硬件,还在乎系统更新、售后服务、品牌风格这类“软乎劲儿”的东西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红米K90虽是一款颇为实在的产品,却缺乏一个让人非买不可的理由,而iQOO聚焦性能与游戏体验,真我主打屏幕与快充,各自寻得了清晰的用户群体。
红米的“全能”反而在差异化竞争中显得模糊。

红米K90可不是失败货,反倒它在续航、音质、做工这些方面有长进,这就体现出Redmi对“标准版”定位重新琢磨,不再单单是Pro版的低配版,而是一款有着独特韵味的全能型产品。
销量没达到预想,大多是市场环境、定价策略还有用户心理变化一块儿造成的,得肯定的是,红米在舆论闹起来后马上就调整价格,能看出它很重视用户的声音,响应速度也挺快的。
实际上由于价格逐渐变得合理且口碑持续上升,K90长期的表现是值得期待的,毕竟在当下这个“参数竞争”渐渐达到极限的时期,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从来不是跑分居首位,而是每日使用时有着“正恰当”之感的那份安稳与舒适。
红米K90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取决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