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耀南:满门忠烈的书生司令,37岁殉国,徐向前亲自为墓碑题词

马耀南:满门忠烈的书生司令,37岁殉国,徐向前亲自为墓碑题词......2015年4月的一天,家住山东周村的马立修大爷被

马耀南:满门忠烈的书生司令,37岁殉国,徐向前亲自为墓碑题词......

2015年4月的一天,家住山东周村的马立修大爷被村里通知到医院查体。年过80的马大爷身体还不错,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来。

没过多久又通知叫去查,而且还量了身体给做了衣服。马大爷有点纳闷,后来得知查体等一系列行为都是国家给安排的。马大爷本是个普通的大爷,解放前在抗日小学念书,解放后曾在村里、镇上工作过,也是个两袖清风的大爷,生活上不太宽松。虽说之前组织上也有关怀、慰问过,但这次让他有些摸不到头脑了。

后来九月份阅兵的时候,马立修老人乘坐的花车第一个从天安门前通过。那个花车上坐着的全是烈士子女的代表,山东来的只有三个人。

在抗战七十周年的庆典上,马大爷获此殊荣,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父亲,马耀南说起。

投笔从戎的"富家子弟"

1902年,马耀南出生在鲁中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祖父马希斌曾当过村长,在村里有不错的人缘。后来靠做豆腐攒下了些积蓄,购置田产开始富裕起来。到了马耀南的父亲马懋伟这一辈已经不用生计而愁,专心读书的他是村里的大秀才,娶的妻子安氏也是村里的富户。到1935年的时候,马希斌一家已经五世同堂了。据说当时济南的书法家金树芬还专门题了个"五世同堂"的金字大匾。

富足的家境给予了马耀南优越的学习条件。7岁入私塾,13岁在周村的高等小学念书,18岁的时候考上了省城的济南一中,四年之后考上了天津的北洋大学。尽管他求学的经历在今天来看似乎有些"慢半拍",但这种中西结合不间断的学习轨迹,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十分可贵,甚至来说有些奢侈。所以,自然而然的,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就被南通纺织工学院聘为了教授。三年之后,在家乡各界的盛情邀请下回到家乡的长山中学当了校长。那一年,马耀南三十岁刚刚出头。

按理说,优越的家庭条件、良好的教育经历,足以使马耀南过上很不错的生活,或者说谋个一官半职、经商发财的也不难。从他前三十年的履历来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实我们从他求学的一些细节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17岁那年,本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吃了一鼻子灰,在马耀南的家乡山东,德国人被赶跑了,但日本人又来了,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那一年,马耀南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在省城济南求学的时候,马耀南对英语的学习尤为执着,为的就是更好得睁眼看世界,学习到世界。当时他最崇拜的是梁启超,梁启超那股维新求变、救亡苍生、学习西方的劲头感染了他。他还接触到了邓恩铭、王尽美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共产主义思想颇为认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激励自己不改初心,他在上学的时候一直是布衣打扮,以便于刻苦读书。

在天津学习的时候,他学的是机械工程,想在实业救国的路上尽一份力。同时他又意识到闷头苦干、埋头苦学是不行的,于是他一改之前的内向,成为了活跃在学生会的领导人物,而且还是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

前三十年的阅历让马耀南在教育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在当时学校是本是读书的清净之地,长山中学的门口也挂着一个"学校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但他刚一上任就把这块牌子摘了。不仅欢迎乡亲们进校园参观,也叫学生们走上大街修路、清理卫生。这种"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们更"接地气"了,不仅锻炼了身体接触到了社会,不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也消除了社会各界与学生学校的隔阂,在长山一片和谐。

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北、上等城市相继沦为战场,国无宁日。这种局面深深刺激着马耀南,他在日记中扪心自问:"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他认为没有岳飞痛恨金朝的心来雪此耻辱,就不配做现在的中国青年。只有"有所报命国家",方"不愧生世间"。

于是他以教学改革的名义,把一些抗战救国的思想理论搬到了课堂上,组织师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等爱国歌曲,鼓舞抗日士气。又邀请共产党员来讲军事政治课,借民众夜校的名义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

到了1937年的12月,日军轰炸了长山城,国民党的县政府和武装力量随之南逃。本有机会逃走的马耀南并没有这么做,他拒绝了国民党要求长山中学南迁的命令,而是带领全校师生到卫固一带成立了抗日队伍,在《抗日同胞书》的感召下,长山中学的师生数百人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抗日武装,这就是马耀南亲任总司令的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他们把起义地点"铁山"改名为"黑铁山",以此来体现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抗日到底的决心,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黑铁山武装抗日起义"。

抗日报国的"书生司令"

马耀南别称"书生司令",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他本身就是书生出身的司令,二是他这个司令手下领导的全是书生。因为当时师生的装束都是长衫,所以五军被形象得称呼为"大褂子队"。

尽管师生们都编了队,但是难题随之而来。一是大家离开了学校,吃饭、生活上没有了保障,给养很是问题;其次基本的武器也不能保证,全军只有三支枪,打仗没有兵器仅靠一腔热血是很难的。

对于吃饭上,马耀南坚决不让师生饿着打仗,学生"一天不吃饭也不行"。于是他变卖家产,筹集来了五百块大洋。然后又动员地方上的乡绅、商户、地主、名流等募捐粮食和钱财。在马耀南的感召下,卫固附近的老百姓十分感动长山中学师生的壮举。乡亲们表示,国难当头,一群年轻人抛家舍业来此抗日救国,还能让人饿着肚子去保卫我们?从此,卫固一带的村民,每天都有组织给五军送粮食,也不乏老百姓自发去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