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知名学者彼得·沃克在人大重阳论坛的演讲时言:“全球过于关注中国的GDP和高铁,却忽视了其文明根基,一个延续五千年并在现代爆发出惊人活力的伟大文明。”
无独有偶,芝加哥大学汉学泰斗艾恺教授在2023年的国际研讨会上也曾指出:“中国文明活过了五千年,靠的可不是运气。”

这些观点并非孤立现象,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前驻华大使伯恩斯等多位美国学者近年均公开表示,世界长期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韧性和文明底蕴。
中国文明能活五千年,真不是靠撞大运。
你想啊,世界上多少古文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早早就散场了,可中国呢?经历那么多王朝更替、外族入侵,甚至近代被揍得鼻青脸肿,它居然还能爬起来,越活越精神。

这背后,可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韧性”。
啥叫韧性?就是像竹子那样,风来了弯弯腰,风过了又挺直。
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一抓一把。比方说儒家思想,听起来老古董吧?可它强调的“中庸之道”,教人别走极端,这在乱世里就像安全带,让社会不至于散架。
再比如科举制度,虽然早废了,但它那种“凭本事上位”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今天的教育公平。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比十年前翻了近一倍,这不排除是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
但光说历史容易显得虚,咱拉回2025年看看,现在全球闹能源危机,欧洲那边为天然气头疼,中国却闷声不响地把太阳能装机容量搞到了全球第一。
为啥能这么快?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那种“长远眼光”。

中国文明历来爱讲“百年大计”,不像有些地方,换一届领导就翻烧饼,而从2020年代开始,中国就在新能源上砸钱,当时还有人笑话“烧钱玩”,可现在呢?
国际能源署2025年的报告说,中国光伏产业占了全球供应链的70%以上。
这不是运气,是那种“埋种子”的耐心,就像老祖宗修长城,不是为了一时爽,而是为子孙后代。

艾恺教授的点,或许就在这儿:中国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多完美,而在于它总能在跌倒后,找到新路子爬起来。
这种能力,2025年的世界尤其需要学学,毕竟气候变化、疫情余波,谁都不容易。
当然,中国文明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时候太保守,创新慢半拍。但它的韧性,可能来自于“变通”。

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没全盘照收,而是揉巴揉巴成了禅宗;马克思主义进来,也和中国实际结合,搞出了特色社会主义。
2025年的人工智能热潮里,中国公司不像美国那样一味追求“颠覆”,反而注重“接地气”的应用,比如用AI帮农民种地,这或许就是那种“实用主义”精神的现代版。
说这么多,不是要吹中国多牛,而是想说,文明的长跑靠的是综合能力,而中国文明的心肺,可能就是这种包容和适应力。

说回艾恺教授的另一层意思:全世界都低估了中国。
这话在2025年听来,特别戳心。为啥?因为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比如西方媒体,一提到中国,要么是“经济威胁”,要么是“体制问题”,很少静下心聊聊它的文明底色。
这种误读,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被贴上了“落后”标签,后来哪怕经济腾飞,也有人觉得是“暴发户”,底蕴不够。
2025年的中美摩擦里,这种偏见更明显,甚至于美国国会日前通过的新法案,又拿“国家安全”说事,限制中国科技投资,可转过头,中国却在非洲帮建医院,本地人竖大拇指。
低估中国,不排除是因为文化差异。

西方文明习惯“契约精神”,凡事白纸黑字;中国呢,更讲“人情世故”,关系网复杂。这容易让外人觉得“不透明”,从而产生怀疑。
但2025年的一带一路案例显示,这种“关系型”合作,反而在东南亚搞成了不少项目,比如印尼的高铁,虽然工期拖了,但最终通车后,老百姓口碑不错。
这说明,中国那套“柔性子”外交,有它的道理。

另一个原因是历史包袱。西方中心论惯了,总觉得自己的模式是标杆,中国这种“非西方”崛起,让人不适应。
2025年全球智库的调查报告说,超过60%的欧美民众仍认为中国“不民主”,可另一方面,中国民调显示90%的人对生活满意,这差距,或许就是误读的根源。
但低估中国,最吃亏的是谁?可能是世界自己。

2025年气候谈判里,中国承诺提前十年实现碳中和,这不是唱高调,是实打实的行动:风电、光伏装机量年年涨。
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可能错过合作机会。

艾恺教授的提醒,就像敲警钟,中国文明是一种“慢热型”选手,它不张扬,但后劲足。2025年的科技竞争,中国在5G、量子计算上悄悄追平,靠的不是闪电战,而是那种“愚公移山”的劲儿。
未来十年,如果还低估中国,不排除会像当年低估互联网一样,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