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中,
“相”是人们执着于
自我、他人、众生和时间的妄念。
艺林堂在“无相系列”的创作中,
借由佛学的“空性”哲思,
将瓷器艺术引入全新的维度——
从“造相”到“无相”,
既是对传统的回望,
也是对当代艺术的突破。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形神兼备”而闻名。
然而,当代创作面对的难题是:
如何在承袭“形神兼备”的同时,
开拓新的表达维度?
无人见过真正的鬼谷子,
在东方的意象中它是抽象的,
但鬼谷子这一图样
又具有强烈的符号性。
因此,艺林堂选择以“鬼谷子下山图”
作为“自在无相”的载体,
不拘泥于人物面貌的再现,
而是借助符号意象来承载哲思。
艺林堂在“无相·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再创作中,
不再满足于传统人物绘画中的血肉与情感,
而是以“骨相”重塑经典,
将冷硬嶙峋的骨骼
转化为充满灵性的艺术符号。
这种创作不仅仅考验瓷绘技艺,
更需要对解剖学、
光影结构和立体感的深刻把握。
头骨由22块骨骼组成,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描摹,
从而在瓷面上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画人画面难画骨”。
艺林堂匠人通过对头骨结构的严谨描摹,
结合青花、粉彩、康熙硬彩的工艺手法,
将冷峻的骨骼与丰富的情感结合。
无论是催马狂奔的萧何,
还是踌躇观望的韩信,
都在青花晕散与光影交织中
被赋予新的神采。
“无相系列”的最终落脚点仍在窑火。
青花瓷在高温烧制中极易产生晕散,
要想在线条纤秾之间
精准表现人物骨相与情态,
必须依赖极高的火候掌控和笔法修养。
艺林堂选择柴烧与红炉结合,
既承袭传统,又迎接意料之外的变化,
每一件作品都蕴含了
“不可控”与“必然性”的共生。
艺林堂在“无相”系列中,
不仅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更是对创作乃至生命本质的一次深刻追问。
每一次创作,
都是对“相”的重新定义,
每一次烧制,
都是对“无相”的探索。
此刻,骷髅不再是死亡与终结的象征,
而是生命力量的展现,
是传统工艺、题材、经典
与这个时代创新探索的见证。
“一窑火,一群人,
一团土,一盏瓷。”
艺林堂以无相见万相,
用骨相书写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