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戈壁滩上崛起“蓝色海洋”!新疆首个自备绿电项目并网

2025年9月18日凌晨6点,阜康市戈壁滩上的风还带着凉意,中泰矿冶阜康市50万千瓦光伏项目控制室里却灯火通明。随着值班

2025年9月18日凌晨6点,阜康市戈壁滩上的风还带着凉意,中泰矿冶阜康市50万千瓦光伏项目控制室里却灯火通明。随着值班工程师按下最后一道并网指令按钮,屏幕上电流曲线稳步攀升。

历经17小时不间断反送电作业,这个占地近2万亩的光伏项目终于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新疆首个自备绿电替代火电的新能源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戈壁滩上,154个蓝色光伏方阵在朝阳下泛起粼粼光纹,清洁电流正沿着电缆涌向远方,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前沿阵地。

01 项目概况:绿色能源的重大突破

中泰矿冶阜康市5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新疆中泰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00MW,总投资21.2亿元。

项目位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族乡黄山村、白杨河村,征占用草原面积23.2353公顷(约348.53亩),草原类型为温性荒漠类。

这一项目是新疆区域首个自备绿电替代火电的新能源项目,每年可输送约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万吨,还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1.3万吨。

02 建设挑战:石头地上“种太阳”

项目建设过程面临了严峻挑战。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极差,地表遍布岩石层,导致桩基施工设备频繁损坏,进度一度受阻。

为突破这一困境,项目部组建专项技术团队,经过数十次现场勘测与方案优化,最终确定“随坡就势”的组件布局原则。技术人员通过精准测算地形坡度与日照角度,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最大限度捕捉阳光。

在千人施工的管理难题前,项目团队创新推出“样板引路、看图说话”模式:在每个施工地块打造标准化样板工程,将操作细节制作成可视化示意图,使劳务工能快速掌握操作规范。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将安装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8%。

03 质量与技术创新:极致较真守住质量底线

“不合格就返工,返工必考核”成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铁律。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建立了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在光伏桩施工环节,累计拔除不合格桩体100余根。每根光伏桩深度达1.8米,拔除重装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项目部始终坚持“质量零容忍”。

材料验收环节的创新同样亮眼。项目部采用“分组拍照验收法”,将每批次进场材料按规格分组,验收人员现场拍照记录细节,确保材料质量全程可追溯。

针对混凝土施工这一关键环节,项目严格执行“浇筑令”制度:每辆混凝土运输车进场前必须提交材料资质证明,经核验合格并发放“浇筑令”后,方可开展作业。

项目团队还积极采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无人机带线跨越,先后完成9次复杂区域的线路架设。为保障京新高速段的线路施工安全,项目部提前与相关部门协调,实现2小时临时封路作业,仅用2小时就高效完成跨高速线路搭建,创造了“零事故、高效率”的施工纪录。

每当朝阳掠过阜康戈壁的天际线,154个蓝色光伏方阵便开始捕捉阳光的能量。

这片在石头地上“长”出来的电站,不仅让中泰矿冶的能源结构渐渐褪去“煤尘色”,更将建设者们抗风沙、战严寒的汗水,凝练成戈壁滩上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它证明了中国在绿色能源发展上的坚定步伐,也为全球传统能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