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贾岛。

在唐诗的交响乐中,贾岛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声部。他的诗句不追求黄钟大吕的洪亮,却如古琴的余韵,在时光的深谷里久久回荡。公元779年,他出生在范阳一户贫寒家庭,如一张古琴在北方清寒的空气中完成最后的调音。琴身选用幽燕之地的老木,琴弦是孤寂凝成的丝线。
他曾披着僧衣踏过禅院的青砖,法号无本,少年时的寺院岁月,如同将这张琴置于恒温的琴室。青灯黄卷与晨钟暮鼓里,他的耳中澎湃着另一种潮汐,那是词语在胸中相互叩击的回响。然而他也深知,就像真正的音乐必须在广阔天地间寻找知音。于是他褪下了僧袍,带着满纸诗稿踏遍长安的街巷。不是要登上“宫廷乐师”的宝座,而是在市井深处寻找能听懂这清微淡远之音的耳朵。
那场月下的"推敲",是两位'“音乐家”的即兴合奏。韩愈的乐章如管弦齐鸣,声势浩大;贾岛的琴音却似空谷足音,需要屏息细听。当他的指尖在"推"与"敲"的琴弦间游移,最终落定的那个音符,不仅为一联诗句定调,更确立了他毕生的艺术追求:每个字都要经得起千遍的聆听,每句诗都要耐得住百年的品味。
他将生命化作这张古琴的共鸣箱。"十年磨一剑"是打磨琴身的耐心,"两句三年得"是调试音准的执着。在《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是让未完成的乐章,成为一曲意在弦外的留白,正如古琴的最高境界,在于弦停之后的余韵。
他的耳朵总能捕捉诗韵的声音:"边雪藏行径"有雪落琴箱的寂静,"怪禽啼旷野"扩展着荒的惊心。而"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十四个字便是一曲完整的秋声赋:西风是低音区的沉吟,落叶是高音区的碎响。
当这张古琴在843年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它的余声却开始在时光的殿堂里绵延不绝。后来的人们有一个重大发现,在日益浮华的音乐大厅,这种清寂的琴音反而最能触动心灵。宋代的词人、明代的曲家,都曾在这张古琴前驻足,学习如何让每个音符都落在最恰当的位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