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联想的“甲骨文时刻”:一个老巨人的 AI 转身与价值重估

作者 林易 编辑 重点君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正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科技产业。它不仅是软件应用的革新

作者 林易

编辑 重点君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正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科技产业。它不仅是软件应用的革新,更是对硬件、算力、算法和服务全产业链的彻底重塑。

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也随之迅速改写。英伟达凭借GPU登顶全球市值,微软、谷歌等巨头则通过“云+AI”锁定胜局。市场不再只盯着传统的盈利数字,而是疯狂奖励那些掌握AI时代“水、电、煤”资源的公司。

最新的甲骨文故事便是这种现象的最直接体现:一个庞大成熟的数据库巨头,一度被视为增长乏力的价值陷阱。但甲骨文看准了云与AI,不惜代价押注。浪潮袭来,其云服务因完美契合GPU算力需求成为黑马,推动估值与股价上涨,实现“戴维斯双击”。

这是一个“老巨人”押注“新赛道”而重获新生的经典案例。资本市场在寻找下一个英伟达时,或许也该关注下一个甲骨文。从业务表现与转型逻辑上看,当下的联想集团正经历同样的“甲骨文时刻”。

结构性变革:被误读的硬件制造商

就像曾经用“传统老牌数据库公司”审视甲骨文一样,资本市场仍习惯用一个根深蒂固的旧模型审视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这是一个典型的硬件标签,对应着强周期性、低毛利、依赖出货量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的看来,它只配得上“制造商”的估值逻辑——一个基于盈利(PE)、通常只有个位数的低估值锚点。

这种刻板印象主要和联想集团在PC市场长期且绝对的统治力有关。根据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联想集团PC市场份额高达25.6%,蝉联全球第一的同时,持续拉大与惠普、戴尔的差距。这种成功反而掩盖了公司内部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成了投资者理解其新价值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联想集团的基本盘早已悄然迁移。仔细翻阅近三年财报,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AI正成为联想集团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其营收与利润的核心增长逻辑,已不再完全受限于硬件周期,而是转向AI基础设施与服务生态的复利增长。联想集团的转型和对业务的重塑,与甲骨文异曲同工。

最新业绩是这一转变的注脚。2025/26财年第二季度(截止2025年9月30日),联想集团总营收同比增长15%至1464亿元人民币,创下财季历史新高,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达36.6亿元人民币。

分业务来看,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延续领先优势,实现营收10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个人电脑市场份额首次超过25%。

表现亮眼的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4%,至293亿元人民币,其中AI服务器营收实现高双位数增长,海神液冷服务器收入更是同比大增154%。与此同时,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的运营利润率超过22%,连续18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已成为集团的利润压舱石。

截至最新财季,联想集团AI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已跃升至30%,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这一结构性变化意味着AI已成为实质性业绩贡献来源。

随着其业绩的周期性波动显著下降,联想集团的估值锚点也应随之迁移——从硬件周期的“制造商PE”逻辑,转向AI驱动的“科技服务PS(市销率)”逻辑。资本市场对联想集团的认知,正落后于其业务的实际演进。

增长新引擎:SSG与ISG双轮驱动

回看过去三年联想集团如何穿越行业周期,能最清晰地看出其新旧动能的切换。

2022/23财年是PC行业的“灾难年”。疫情红利消退,需求断崖式下跌。联想集团IDG营收重挫21%。如果联想集团只是PC制造商,这无疑是营收利润双杀。

然而,财报的另一面是:PC业务陷入冰点的同一年,联想集团的新引擎全速启动。SSG(方案服务集团)营收逆势增长22%,至67亿美元,利润增长16%;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更是飙升37%,至98亿美元,并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

正是这两个反周期引擎的强劲表现,让联想集团在那个“灾难年”的非PC业务占比接近40%,并稳住了集团的毛利率。这场风暴第一次向资本市场证明:联想集团的基本盘已经不再仅仅是PC。

SSG是联想集团转型的利润压舱石,也是投资者理解联想集团新价值的钥匙。它提供的不是一次性硬件销售,而是以DaaS(设备即服务)为代表的订阅服务,以及贯穿企业IT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咨询和解决方案。

这项业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财务特征:高利润、高稳定、高粘性。

在2025/26第二季度,SSG的运营利润率超过22%,近PC业务的三倍。更重要的是,SSG的增长展现了极强的确定性。即便是在行业需求最低谷的2023/24财年,当集团总营收下滑8%时,SSG依然实现了12%的营收增长和11%的利润增长。截至2024/25财年,该部门已连续第四年创下营收和利润新高。

更难得的是,SSG内部业务也在向高价值领域迁移。财报显示,代表高附加值的管理服务和项目与解决方案服务,在2024/25财年合并收入增长超20%,占SSG总收入已达58%。到2025/26财年第二季度,AI服务收入更是实现了三位数的爆发式增长。

这意味着SSG的利润质量正持续优化,从依赖硬件的附加项转向独立增长、基于解决方案的核心项。SSG的存在,正在彻底改变联想集团的利润结构。这块业务的估值逻辑,显然属于科技服务的范畴。

如果说SSG是联想集团的利润基石,那么ISG就是联想集团抓住AI时代机遇、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引擎。ISG的业务包括AI服务器、存储、边缘计算等,是AI大模型时代不可或缺的算力底座。

ISG的增长轨迹直观展示了联想集团向AI的战略转向。在2023/24财年,ISG的年度营收一度下滑9%。原因在于:全球IT预算向AI转移,市场暂停了对传统服务器的采购,转而追逐AI服务器。

联想集团迅速抓住了这个信号。在2023/24财年的第四季度,ISG就迅速扭转了颓势,当季营收重回15%的增长轨道。

紧接着的2024/25财年,成为了ISG的爆发年。该财年,ISG全年营收同比猛增63%,达到创纪录的145亿美元,并在下半年成功实现盈利。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自AI。2025/26第二季度财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ISG营收同比增长24%,连续多季度保持增长,其中AI服务器营收维持高双位数增长。

ISG的增长是全方位的,其动力来自云服务商和企业/中小企业的双轮驱动。联想集团在ISG的独特优势在于其“ODM+”模式与先进的液冷技术。在AI芯片功耗飙升的当下,液冷技术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ISG的强劲增长表明,联想集团已成功切入AI基础设施这一黄金赛道,成为全球AI算力竞赛的核心供应商之一。这种与顺应时代趋势的高速增长,其估值理应锚定于“成长性”而非“周期性”。

混合式AI:战略闭环的形成

SSG和ISG的成功,并非两个孤立的部门业绩,而是联想集团“混合式AI”战略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混合式AI”?它本质上是“云端+本地”协同计算架构,这是联想集团在AI时代的核心战略。AI落地有三类典型场景:纯云端AI有高成本和隐私风险;纯终端AI则能力受限。联想集团重注的混合式AI,兼顾算力灵活调度、隐私安全与成本效率,智能地在云端、边缘和终端之间分配计算负载。

联想集团笃信AI的终局必然是混合式。因为AI要实现普惠,就不能是少数大模型公司提供千篇一律的服务,而必须是千人千面、千企千样的。这种个性化的专属智能体,其数据基础必须来自个体或企业本身。

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同时掌控“端”和“云”。而联想集团,正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在B端和C端都实现大规模化的企业之一。其多年的全球化运营经验使其能驾驭这种B/C两端并行的复杂性。

这个独特的市场地位,让联想集团的“混合式AI”战略拼图得以完整闭合。其三大业务各司其职:

IDG智能设备集团是AI的终端入口。作为全球PC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联想集团掌握着AI触达用户的最大入口。

ISG基础设施集团是AI的算力底座。为CSP和企业提供公有云及本地化的AI算力,精准匹配企业对数据隐私等的核心关切。

SSG方案服务集团是AI的集成枢纽。将“端”和“云”打包成AI赋能的解决方案,将一次性的硬件销售,转化为长期、高价值的服务合同。

三大业务集团共同构成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终端到云端、从一次性销售到订阅式服务的商业闭环。这个战略拼图的完成,意味着联想集团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AI入口:被再造的PC业务

在这场向AI的全面转型中,即便是联想集团最传统的PC业务(IDG),也正在被AI再造。

AI PC的出现,正迅速打破“PC已死”的论调。行业共识认为,它是PC行业继互联网之后最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换机超级周期。

全球AI产业结构大致可分四层:算力层(英伟达)、平台层(微软Azure、亚马逊AWS)、算法层(OpenAI)以及终端与入口层。联想集团与苹果、三星等,正处在这一层。“控制了入口就控制了生态”,是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反复验证的铁律。在AI时代,入口的价值丝毫没有减弱。

这一点从科技巨头的动作中可见一斑:谷歌正在快速迭代Pixel手机和眼镜,Meta重注Ray-Ban智能眼镜,字节跳动也在通过Pico和耳机探索硬件边界。这些软件与算法巨头纷纷补课硬件,正是因为它们意识到:没有终端载体,AI算法只是躺在服务器里的代码,无法触达用户。英伟达则与Intel联合,抢占AI PC市场。就连OpenAI也不满足于模型层和软件布局,开始谋求在硬件领域获得突破。

联想集团作为全球PC市场的绝对领导者,是这场换机潮的最大受益者。数据已经开始显现:IDG在2025/26第二季度延续了强势表现,增长的关键动力来自AI PC渗透率的提高,本财季AI PC在联想集团中国笔记本出货量中占比已达30%,全球Windows AI PC市场份额更是高达31.1%。其AI终端设备营收在IDG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36%。

AI PC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销量,更在于提升价值。AI PC的平均售价和利润率远高于传统PC,这将结构性地改善IDG的盈利能力。AI不仅没有让PC业务过时,反而使其重新成为科技焦点。IDG从来不是联想集团的历史包袱,而是其“混合式AI”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入口。

支撑联想集团“混合式AI”战略落地的,是两条常被忽视的护城河:坚定的研发投入和全球化运营能力。

首先是坚定的研发投入。翻阅历年财报,投入曲线清晰可见:2022/23行业寒冬,研发支出增长6%;2023/24,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达3.6%,创历史新高;2024/25,研发支出再增13%至23亿美元;到了2025/26财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继续保持8%的同比增长。在行业下行周期依然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联想集团转向AI的底气。

其次,是其独特的“全球资源+本地交付”运营模式。在逆全球化和贸易摩擦频发的当下,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其价值堪比技术本身。联想集团最易被忽视的优势在于,其在全球拥有30多个制造基地,使其能够灵活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关税壁垒和供应链中断。这种在全球180个市场同时管理B端和C端复杂业务的深厚功力,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

价值重估:PS比PE更合理

联想集团的财务数据和战略布局都指向一个结论:其基本盘已经改变。然而,资本市场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集中体现在对联想集团估值逻辑的误判上。

在旧的视角下,市场将联想集团视为一家硬件组装厂:收入主要依赖PC销售,呈现强周期性、低利润率的特征。资本市场给予极低的PE(市盈率),股价随PC出货量数据剧烈波动。PE逻辑的缺陷在于,它掩盖了联想集团正在发生的质变,忽视了入质量的改变并惩罚了成长期投入。

传统的制造业PE估值忽略了SSG带来的SaaS化特征。SSG业务中,DaaS、运维服务等订阅式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这类业务具有高毛利、高粘性和经常性收入的特点,正是资本市场通常用PS对云计算和软件公司进行估值的核心理由。

而在新的估值锚点下,投资者正确的逻辑应是:收入由AI基建(ISG)+ AI服务(SSG)+ AI终端(IDG)三大引擎共同驱动。

传统的制造业PE估值忽略了SSG带来的SaaS化特征。SSG业务中,DaaS、运维服务等订阅式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这类业务具有高毛利、高粘性和经常性收入的特点,正是资本市场通常用PS对云计算和软件公司进行估值的核心理由。

更关键的是,这三大引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IDG庞大的设备出货量构建了AI服务的天然入口;ISG日益复杂的混合AI基础设施创造了企业对运维和咨询的刚性需求。IDG和ISG的规模化增长,带来了高毛利的SSG业务——本财季SSG中AI服务收入的三位数增长,正是这一飞轮效应的最佳佐证:

这种新业务组合,呈现出“高增长、高利润、去周期性”的科技服务特征:ISG深度绑定AI算力,SSG提供高利润的稳定现金流,而非PC业务与订阅收入有效平滑了硬件周期波动。

另一个明显的估值错配是:市场愿意给戴尔约17倍PE,却只给AI基础设施增速快2倍、且手握高利润服务和AI PC领头羊的联想集团,约10倍的PE。市场并未完全看清联想集团内部的飞轮效应。

所以,对联想集团最合理的估值方式,应当是分部估值法(SOTP):给予IDG成熟硬件龙头的合理PE;给予ISG参考AI服务器同行的成长性估值;而对于高增长、高毛利的SSG,则应参考IT服务商或甲骨文等科技转型巨头的逻辑,尝试向PS估值体系靠拢。

结尾

AI不仅成为联想集团创新驱动力,更在成为业绩的实质性贡献来源。

IDG庞大的设备出货量构建了AI服务的天然入口;ISG日益复杂的混合AI基础设施创造了刚性需求;二者共同为高毛利的SSG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如今的联想集团早已不是那个依靠PC出货量“看天吃饭”的制造商,它已成功重塑为一家AI时代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随着AI的加速渗透,AI业务将会从辅助角色成长为业务版图中的核心增长主线,推动整体业务结构向更高价值的方向进化。

如果继续用PC制造商的PE逻辑来看待联想集团,只会让投资者错过这家AI浪潮中举足轻重的核心玩家。而市场终将修正这一刻板印象,联想集团的估值逻辑最终将会向AI科技成长股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