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消失20多年!曾是长江明星鱼种,如今数量锐减98%成极危

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25年的一天,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一批工作人员在长江的赣江峡江段开展了一次捕捞作业,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的一天,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一批工作人员在长江的赣江峡江段开展了一次捕捞作业,他们希望这次能找到一些野生的亲本鱼类。

没想到,就是这一次的尝试捕捞,他们竟然捞上来一条已经20多年都没见过的鱼。

这种鱼身形细长,曾经在长江里面随处可见,可以说也曾是长江中的重要经济鱼类,是一种“明星鱼种”。

而这条被捞上来的鱼体长有37.5厘米,体重约276克,看上去也比较健康。

工作人员们都十分兴奋,因为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它的出现意味着长江的水质出现了一定的改善。

那么究竟是什么鱼,才会让大家如此兴奋呢?

消失20年的鱼

这种鱼叫做“鳤鱼”,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那时的长江流域,鳤鱼可谓风光无限,拥有着庞大的种群数量,在长江的波涛之中随处可见。

彼时,长江沿岸的渔业极为繁荣,鳤鱼的捕捞量十分惊人,每到渔汛时节,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鳤鱼便是渔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热闹的渔市上,鳤鱼随处可见,其肉质鲜嫩多汁,口感细腻爽滑,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其他做法都很好吃,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对于渔民们来说,鳤鱼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在长江的渔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鳤鱼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过度捕捞、水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如同汹涌的潮水,无情地吞噬着鳤鱼的生存空间,使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衰退。

过度捕捞是导致鳤鱼数量锐减的首要 “元凶”,为了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渔民们纷纷加大捕捞力度,各种先进的捕捞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渔网的网眼越来越小,未成年鱼也无法逃脱。

这种无节制的掠夺式捕捞,让鳤鱼无处可逃,大量成鱼和幼鱼被捕捞上岸,严重破坏了鳤鱼种群的自然繁衍和更新。

原本生机勃勃的鳤鱼种群,在过度捕捞的摧残下,数量急剧减少,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鳤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水质的恶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适宜生存的水域面积不断缩小,食物资源也日益匮乏。

许多鳤鱼因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而死亡,或者被迫寻找新的栖息地,但在寻找的过程中,又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险。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给鳤鱼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量水坝、闸口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如同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阻断了鳤鱼的洄游通道。

鳤鱼具有洄游习性,到了繁殖季节之后,它们就会从下游的栖息水域洄游到中上游的产卵场,然后生儿育女。

然而,水利工程的存在,使得它们无法顺利到达产卵的地方,所以它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繁殖,种群数量难以得到有效补充。

而且,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也影响了鳤鱼的生存和生长。

在各种原因的挤压之下,鳤鱼的数量锐减,从曾经长江流域的常见鱼类,逐渐变成了稀有鱼类。

许多曾经鳤鱼大量分布的产区,已经数十年没有该物种的活动记录。

这种变化让国际社会认为它已经徘徊在了物种灭绝的边缘,所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鳤鱼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鳤鱼一度被认为已经区域性灭绝。

那么鳤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鱼类,能在曾经的长江流域绽放光彩,又在如今的困境中顽强求生?

珍贵的鳤鱼

鳤鱼身体细长而侧扁,线条流畅优美,宛如一把精致的柳叶,外形与鳡鱼有几分相似,但体型比鳡鱼更为小巧玲珑。

它的头部较小且尖锐,吻部略微修长,口端位,口裂倾斜,这种独特的口型有利于它在水中捕捉猎物。

鳤鱼全身覆盖着细小而紧密的鳞片,侧线完全,在阳光的照耀下,银白色的鳞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它的背鳍短小,臀鳍基部长,尾鳍分叉深,这些鳍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在湍急的水流中灵活自如地穿梭。

在生活习性方面,鳤鱼属于中上层鱼类,它们偏爱水流较为湍急、水质清澈的江河环境。

这样的水域不仅氧气充足,而且食物资源丰富,为鳤鱼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鳤鱼是肉食性鱼类,其食性会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幼鱼阶段,由于体型较小,力量较弱,它们主要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为食,这些小型生物为幼鱼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随着鳤鱼逐渐长大,体型和力量不断增强,它们的食物来源也逐渐转向小型鱼类、虾类等。

鳤鱼凭借着敏锐的视觉和快速的游动能力,在水中追逐猎物,展现出了肉食性鱼类的凶猛与敏捷。

曾经,鳤鱼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布长江流域的干支流以及与之相通的湖泊。

它们在这些不同的水域环境中自由穿梭,是长江环境中的重要生物,能够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尽管鳤鱼的生存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命运的曙光终于在黑暗中出现。

在鳤鱼销声匿迹20多年后,2017年,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尾鳤鱼,此后,在长江的多个水域,人们陆续都监测到了鳤鱼的踪迹。

鳤鱼的“消失”与重现,预示着长江的生态环境变化,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过度的掠夺和破坏最终只会导致生态失衡,危及众多物种的生存,也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

光明网《多地鱼类最新监测:鳤20余年首现赣江,泸州一网捞起67条长江鲟》202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