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荀鹤》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荀鹤。晚唐的斜阳,在公元846年,将它的余晖投向了池州苦竹岭的一片竹林。一个新生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荀鹤。

晚唐的斜阳,在公元846年,将它的余晖投向了池州苦竹岭的一片竹林。一个新生的啼哭,与竹叶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他叫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相传为杜牧庶出之子。九华山的云雾与青弋江的湍流,是他最初的诗意启蒙,将世间的清苦与坚韧,过早地刻入他的眼眸。他笔下最早流淌的句子,便是“白发星星筋力衰”,仿佛少年心中,已住进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感伤。

弱冠之年后的数载,他一次次走向长安。那朱雀大街的尘土,见证了他青衫由新到旧的变化。七度参加科考,七度名落孙山。长安佛寺的孤灯,夜夜照亮他案头的诗稿,那“空将笺草谒藩侯”的慨叹,被磨砺得愈发沉郁而锐利。那些被考官摒弃的卷册,并未化为尘埃,反而成了他刺向虚妄人间的笔锋。在黄巢起义期间,杜荀鹤只好自长安返回,隐居九华山长达十五年,自称“一入烟萝十五年”,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山居生活。

直到公元891年得朱温荐名,四十五岁的他,及第的喜讯才姗姗来迟。然而,这顶迟来的功名之冠,并未让他加入庙堂的赞歌。他的马蹄转向了战后荒芜的村庄,他的笔触探入了《山中寡妇》的悲辛:“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在《乱后逢村叟》中,他记录下“因供寨木无桑柘”的绝境。当同榜进士在曲江流饮吟风弄月时,他的砚台里,研磨的是民间最沉痛的底色。但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他在《赠质上人》中低语:“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这不是冷漠的沉默,而是看尽世事无常后,与命运达成的一种无奈的和解。

也许是正因为如此,晚年的他又再度归隐于九华山的怀抱。尘世的喧嚣渐渐淡去,他的诗境愈发深邃澄明。在《溪兴》中,“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那在风雨中飘摇的一线钓丝,那在蓬舟独对山河的一盏浊酒,已将他个人的漂泊与整个时代的动荡,融为一片清寂的意境。

后来田頵任宣州节度使时,聘其为从事。天复三年,田頵起兵反杨行密,遣杜荀鹤赴大梁联络朱温。田頵兵败被杀后,朱温上表荐举,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公元904年,在朱温幕僚的任上,这位以“诗律伤于峻”自况的诗人最终搁笔。官袍尚带着朝堂的熏香,他的魂魄却已化作九华山的一道清泉,永远流淌在故土的岩隙。

许多个春秋过后,当宋人的笔墨重新点亮诗坛,苏轼在“蜗角虚名”里看透世情,范成大于田园杂兴中捕捉宁静,他们会蓦然发现,这些崭新的意境,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在那卷带着竹纸清香的《唐风集》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