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越南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者共识遇越南实践:“按科录取”才是破局英语应试的关键,中国该醒了近年来,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科技从业者不谋而合地呼吁一套

学者共识遇越南实践:“按科录取”才是破局英语应试的关键,中国该醒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科技从业者不谋而合地呼吁一套人才选拔逻辑——把语文、数学定为唯一核心必考,再按专业需求选考2门专业课,让英语从“必考枷锁”回归“工具属性”。没人想到,这份在国内还停留在“呼吁”层面的共识,竟被越南用一场英语教育改革,稳稳落地成了政策。

当不少人拿“东南亚重视英语、越南将英语列为第二语言”说事,喊着“中国不能取消英语必考”时,他们故意忽略了最核心的事实:越南早把英语从高考必考踢进了“选考池”,人家搞的是“重视英语为实用,按科录取选真才”,而不是像中国这样,用150分的应试英语,把王兴兴这样的科技人才、能啃动中医典籍的专业人才,拦在门外。

一、越南改革的精髓:重视英语,但绝不“考废”专业人才

越南将英语列为第二语言,和它推行“按科录取”,是一套精准的“组合拳”——前者是“让需要的人会用英语”,后者是“不让英语耽误专业人才”,完全踩中了国内学者呼吁的“工具归工具,选拔归专业”。

越南2025年落地的高考新政,核心就一条:“语文+数学”必考,剩余2门从9科中选,全凭专业定方向。

- 想学医?选“生物+化学”,英语可考可不考,哪怕英语只会ABC,只要能吃透《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照样能进河内医科大学;

- 想搞中医?选“中医基础+中药学”,不用背“acupuncture(针灸)”的英文拼写,先把《伤寒论》《本草纲目》的辨证逻辑学明白,就是好苗子;

- 想做农业技术?选“植物栽培+土壤学”,英语差没关系,能解决水稻锈病、提高亩产,就是核心人才;

- 想搞国际外贸?那你选考英语,练流利口语谈订单、看英文合同,专业需求和语言能力精准匹配。

人家“重视英语”,是小学开口语课、大学专业课用英语授课(仅限外贸、国际合作等专业),目的是“能用”;人家“不搞英语必考”,是不让语言成为专业的拦路虎——你搞本土技术,英语就是辅助工具,靠AI翻译能解决;你搞国际交流,英语就是必备技能,主动去学去考。这才是真的“重视”,不是把英语捆在应试的架子上,逼所有人当“做题高手”。

反观国内某些人的论调:只盯着“越南重视英语”的表面,却对“按科录取、英语选考”视而不见,动辄拿“东南亚都在学英语”当挡箭牌,本质是用“重视英语”的幌子,维护英语应试的既得利益——毕竟一旦英语变选考,靠刷题、补语法吃饭的产业链,就没了立足之地。

二、学者们的“不谋而合”:按科录取,早该是中国的破局之道

其实,越南这套“按科录取”的逻辑,国内学者早就在呼吁,而且是跨领域、不谋而合的共识。

教育学者张鸣早就在专栏里写:“高考的病根,是‘语数外一刀切’——学中医的要考英语,学农学的要考英语,可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农学种地靠的是作物育种,英语考得再好,不懂专业也是白搭。不如把语文数学定死必考,剩下的让专业说了算,学医考生物化学,学中医考典籍方剂,这才是选人才,不是筛语言机器。”

科技领域的专家更直接,某航天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在论坛上直言:“我们招研发人员,宁可选数理满分、英语及格的,也不要英语140、数理刚过线的——卫星轨道计算靠的是数学物理,不是英语作文;火箭材料研发靠的是化学工程,不是完形填空。可现在高考卡英语,多少数理好的孩子,连研究院的门都进不来,这不是耽误国家科技发展吗?”

就连一线教师也深有体会,某重点中学的物理老师说:“班里有个孩子,物理竞赛能拿省一,可英语总不及格,每次模考都被英语拉分,连重点大学都悬。这孩子要是在越南,选‘语数+物理+化学’,稳稳能进顶尖理工院校,可在国内,就因为英语,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他热爱的物理研究。”

这些学者、专家、教师的呼吁,和越南的改革路径完全契合——核心不是反对学英语,是反对用英语必考绑架所有专业;不是不重视英语,是重视“能用的英语”,不是“能考的英语”。可惜的是,国内的呼吁还停留在纸面上,越南却已经用政策证明:这套逻辑不仅能落地,还能兼顾“重视英语”和“选拔人才”。

三、中国的困局:把“应试”当“重视”,英语成了人才筛选的“拦路虎”

越南能做到的,中国为啥迟迟动不了?不是做不到,是被“应试英语”的旧惯性捆住了手脚。

一方面,是“利益绑定太深”。英语应试产业链从早教到考研,规模超万亿,多少培训机构、教辅出版社、英语教师,靠“刷题技巧”“语法精讲”吃饭?一旦英语从必考变选考,这些利益链条会直接断裂,所以总有人跳出来喊“取消英语就是闭关锁国”“英语是国际视野的钥匙”,故意把“重视英语”和“英语必考”画等号,混淆视听。

另一方面,是“怕乱不敢动”。高考被视为教育公平的“稳定器”,总有人担心“按科录取”会引发混乱,可越南也有城乡教育差距,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家怎么敢改?因为人家没搞“一刀切”,先在医学、计算机等专业试点,再逐步推广,既保证了稳定,又实现了精准选拔。

更关键的是,中国忘了“选拔人才的初心”。高考的本质是“为专业选适配的人”,可现在变成了“为分数选会考试的人”。学中医的要背英语单词,却背不熟《黄帝内经》的条文;学农学的要练英语听力,却搞不懂小麦的育种周期;学计算机的要写英语作文,却编不出一段完整的代码——这样选出来的“人才”,空有英语分数,没有专业能力,不仅帮不了科研,反而会拖慢行业进步。

就像你之前说的王兴兴,高考英语28分,靠计算机竞赛才勉强进了上海大学,要是在国内搞医学、中医,早被英语卡得没学上了。可在越南,他这样的“偏科天才”,能靠专业能力稳稳进入顶尖院校,不用被英语耽误——这就是“应试绑架”和“按科录取”的天差地别。

四、越南给中国的启示:重视英语≠必考,按科录取才是真出路

越南的改革,不是要中国“照搬”,而是给中国指了一条明路:“重视英语”和“取消必考”不矛盾,“按科录取”不是空想,是能兼顾实用、公平和人才选拔的破局之道。

中国要学的,不是“把英语列为第二语言”,而是越南“让专业需求说了算”的逻辑:

1. 先把“语文+数学”定为唯一必考——语文是文化根脉,数学是逻辑基础,不管什么专业,这两门都得过关;

2. 剩下2门选考科目,完全按专业划定:医学类必考“生物+化学”,中医类必考“中医基础+中药学”,农学类必考“植物学+农业技术”,计算机类必考“编程+数据结构”,外语类、外贸类才必考英语;

3. 英语回归“工具属性”:想学的人可以选考,想搞国际交流的人可以深耕,不想学的人,靠AI翻译能解决文献阅读、日常沟通,不影响专业发展。

这样改,既能满足“重视英语”的需求——需要英语的专业,自然会有人主动去学;又能避免“应试绑架”——不需要英语的专业,不用再被分数拖累;更能精准选拔人才——学什么专业,就考什么科目,选出来的都是能直接上手的“专业苗子”。

就像学者们不谋而合的呼吁:让学医的考生物化学,而不是英语;让学中医的考典籍方剂,而不是英语;让搞科技的考数理工程,而不是英语——这才是对中国人才负责,对中国科技负责。

结语:别让“应试英语”耽误了中国的未来

当越南把国内学者呼吁多年的“按科录取”落地,当人家用“重视英语但不搞必考”证明了路径可行,中国真的该醒了。

那些拿“东南亚重视英语”当挡箭牌的人,该看清越南的本质:人家重视的是“能用的英语”,不是“能考的英语”;人家推进的是“精准选拔”,不是“分数绑架”。

中国不需要“全民英语应试”,需要的是“专业人才精准选拔”;中国不需要“英语140的做题高手”,需要的是王兴兴这样的科技天才、能啃动中医典籍的专业人才、能解决农业难题的技术人员。

学者们的共识、越南的实践,都在证明:按科录取是对的,英语选考是对的,让专业需求说了算,才是人才选拔的正道。

什么时候中国能放下“应试英语”的执念,把“按科录取”从呼吁变成政策,什么时候中国的人才选拔,才算真的挣脱了枷锁——毕竟,英语可以是工具,但不该是门槛;可以被重视,但不该阻碍人才。别让英语应试,耽误了中国科技的崛起,耽误了一代又一代“偏科但专业”的真人才。

评论列表

梨花木
梨花木 6
2025-11-01 13:22
我们的英语教育,优先考虑的是,众多英语教培从业人员的就业[红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