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脑袋发沉、手脚发麻,别硬扛!——从厨房到诊室,一套‘脑保养’全攻略”

一、先抛问题:您身边有没有这种人?1. 凌晨四点醒来,觉得舌头有点硬,话到嘴边绕不出来,以为只是“没睡好”。2. 炒菜时

一、先抛问题:您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1. 凌晨四点醒来,觉得舌头有点硬,话到嘴边绕不出来,以为只是“没睡好”。

2. 炒菜时突然手一抖,盐撒了一地,自嘲“老了”,其实血管在报警。

3. 四十出头的大哥,体检报告写着“颈动脉斑块”,却照样抽烟下酒,说“又没瘫,怕啥”。

这些看似“小插曲”,背后可能都是脑血管在“打鼓点”。

二、西医怎么看:把“脑血管”当成自来水管

1. 原理大白话:

血管=水管,血垢=水锈。水锈一多,水流就细,哪天完全堵了,楼上(大脑)就停水——缺血性中风。

2. 检查手段:

• 颈动脉彩超:看“水管壁”有没有锈斑。

• 头颅MRI:拍一张“楼上水箱”有没有漏水(出血)或停水(梗死)。

• 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化验“水质”,看是不是酸性太大,容易生锈。

3. 干预套路:

• 降压、降脂、降糖——相当于给“水质”加软化剂。

•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好比在水管里撒滑石粉,让锈斑别抱团。

• 严重狭窄?放支架——直接把“水管撑开”。

三、中医怎么看:把“脑”当成总部,气血就是快递

1. 原理大白话:

气=快递小哥,血=包裹。小哥累趴了,包裹送不到,总部就断粮,于是发麻、发沉、说话慢半拍。

2. 辨证关键词:

气虚、血瘀、络阻。翻译过来就是“小哥太少、包裹太黏、路口被封”。

3. 干预套路:

• 补气:黄芪、党参——给快递站招人。

• 活血:丹参、川芎——给包裹涂润滑油。

• 通络:地龙、全蝎——把路口石墩子搬走。

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等。

四、厨房里的“血管清道夫”:一周七天不重样

1. 早餐互换:

• 燕麦+蓝莓+核桃仁:β-葡聚糖拖走胆固醇,花青素修血管壁,ω-3给血管上蜡。

• 黑豆豆浆+全麦面包:植物固醇跟动物固醇“抢座位”,减少吸收。

2. 午餐加菜:

• 番茄炖牛腩:番茄红素的抗氧化力,相当于给血管涂“防锈漆”。

• 黑木耳炒鸡胸:木耳多糖是“天然小刷子”,刷走血管壁上的油脂。

3. 晚餐减盐:

用“柠檬+蒜末+黑胡椒”代替酱油,钠少了,血管不水肿,血压稳稳的。

五、生活场景防栓操:每天3个“3分钟”,不花一分钱

1. 晨起躺床3分钟:

脚尖向上勾10秒,再向下绷10秒,轮流20次,把下肢静脉“泵”回心脏,防“经济舱综合征”。

2. 办公久坐3分钟:

把A4纸夹在两膝中间,收紧5秒放松5秒,做15次,激活大腿“第二心脏”——股四头肌。

3. 睡前泡脚3分钟:

38℃温水没过脚踝,撒一把艾叶+生姜,温经通络,测血压的人会发现数值降5 mmHg。

不同人群“重点盯防表”

1. 40+程序员:

危险点:熬夜+外卖+不动。

对策:设个“喝水闹钟”,每45分钟起身去接水,顺路做3分钟颈部对抗操。

2. 绝经后女性:

危险点:雌激素断崖式下降,血管失去“保护膜”。

对策:每年查一次颈动脉彩超,若LDL-C>3.4 mmol/L,在医生指导下用他汀。

3. 糖友大叔:

危险点:高血糖让血管“糖化”变脆。

对策:把白米饭换成“糙米+鹰嘴豆”,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可降30%。

七、定期体检“三步走”——别等口齿不清才去医院

1. 30岁打底:血压、血脂、空腹血糖,一年一次。

2. 40岁加项:颈动脉彩超、心电图,必要时头颅MRI。

3. 50岁再升级:同型半胱氨酸、踝臂指数(ABI),评估全身动脉硬化程度。

八、用药误区“三不”原则

1. 不跟风:邻居吃“某某通”好使,你也吃?中医讲辨证,可不是“通杀”。

2. 不叠加:阿司匹林+活血类中成药双重抗栓,出血风险翻倍,必须让医生算好剂量。

3. 不擅自停:血压降到120/80 mmHg,马上停药?血管像皮筋,松一下紧一下,最容易断。

九、彩蛋:一张“血管年龄”自测表(勾选≥3项,血管年龄+10岁)

□ 父母有中风史

□ 每天抽烟≥10支

□ BMI>28

□ 一周运动<2次

□ 熬夜>23:30

□ 喜食肥肉、腌菜

□ 长期焦虑、易怒

如果“中招”,别慌,把上面六条反过来做,3个月后复查血脂,会看到“血管年龄”往回拨。

———

十、收尾:把“治已病”换成“治未病”

说到底,脑血管病不是一日堵成,而是“十年血管沉默期”的果。今天少吃一口咸,多走一千步,明天就可能少一次120尖叫。

真到了需要药物帮忙那天,也请记住:

• 西药是“快拆队”,立竿见影;

• 中药是“维修工”,慢慢调理。

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等。

但不论选哪条路,方向盘都得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定期体检——这三板斧,才是老百姓最靠得住的“护脑符”。

把文章转给那个总说自己“脑袋发沉”却迟迟不肯去医院的朋友吧,也许今晚,就是他血管“改邪归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