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百度AI眼镜将于11月1日预售

2025年,AI眼镜真的要走进普通人生活了吗?10月28日,百度宣布小度AI眼镜Pro将于11月1日开启预售,11月10

2025年,AI眼镜真的要走进普通人生活了吗?

10月28日,百度宣布小度AI眼镜Pro将于11月1日开启预售,11月10日正式开卖。

这个消息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最近几个月的科技新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只是百度,阿里、小米、Meta、雷鸟、影目……

几乎所有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科技公司,都在今年扎堆推出自己的AI眼镜。

这不是巧合。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正在悄悄发生的转变:

我们和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可能正在从“掏手机”慢慢变成“戴眼镜”。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AI眼镜,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那种笨重、科幻、价格动辄上万的AR头盔。

但今年这批新品,不管是百度的小度AI眼镜Pro,还是阿里的夸克AI眼镜,都刻意避开了那种“实验室感”。

它们更像一副普通眼镜,有的甚至就是墨镜,重量只有45克左右,和你平时戴的近视镜差不多。

你走在街上,别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个“智能设备”。

那它到底能干啥?

先说最直观的:拍照。

小度AI眼镜Pro配了一颗16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支持第一视角拍摄。

什么意思?

就是你看到什么,它就拍什么。

比如你带孩子去动物园,不用举着手机对焦,只要看一眼长颈鹿,眼镜就自动记录下来。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比手机方便太多。

再比如翻译。

你出国旅游,看到菜单上的外语,不用打开翻译App,直接问一句:“这是什么?”

眼镜就能实时告诉你答案。

甚至还能识别路牌、商品标签,边走边问,边问边答。

这种“边走边问”的能力,背后是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在支撑,而且部分功能可以离线运行,不依赖手机。

还有识物。

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植物,或者一盘不知道热量的菜,眼镜能立刻调出百科信息,告诉你这是什么、有多少卡路里、能不能吃。

对于健身人群、家长、甚至老年人来说,这种“随身百科”其实挺实用。

更进一步,它还能做智能备忘。

开会时你说“记一下,下周三下午三点和张总开会”,眼镜就会自动录音并生成文字摘要,回头你可以在手机App里查看。

这种“语音+视觉+AI”的组合,比单纯录音笔强得多。

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也来了:这玩意儿真的有人买吗?

毕竟,过去几年我们见过太多“智能眼镜”的失败案例。

谷歌眼镜当年轰动一时,最后却沦为极客玩具;

Snapchat Spectacles卖了几代,也没掀起什么水花。

为什么现在又卷土重来?

关键在于“轻量化”和“场景化”。

早期的智能眼镜,要么太重,戴半小时鼻梁就疼;

要么续航太短,用两小时就得充电;

要么功能太泛,不知道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而今年这批新品,明显吸取了教训。

百度的小度AI眼镜Pro只有45克,待机56小时,连续使用也能撑5小时以上。

阿里夸克AI眼镜则通过分体式电池设计,在镜腿里塞进计算单元,既保证轻便,又延长续航。

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追求“全能”,而是聚焦几个高频刚需场景:

拍照、翻译、识物、备忘、导航。

这些功能,普通人每天都能用上。

而且,价格也在往下走。虽然目前主流AI眼镜定价还在3000元左右,但比起动辄上万的AR头显,已经亲民不少。

随着供应链成熟,比如光波导镜片良率提升、AI芯片产能释放,未来一两年内降到2000元以内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个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因素是:生态。

百度有文心大模型、地图、搜索、网盘;

阿里有通义千问、高德、淘宝、支付宝、飞猪。

这些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真正能打通的闭环体验。

举个例子:你在杭州西湖边散步,眼镜看到一家咖啡馆,自动弹出淘宝比价信息;

你说“订一张明天飞北京的机票”,系统立刻联动飞猪查航班、支付宝付款、高德规划去机场的路线。

整个过程,你不需要掏出手机,甚至不用动手。

这种“无感协同”,才是AI眼镜真正的价值所在。

它不是要取代手机,而是让手机退居幕后,成为后台支持者。

你面对的,是一个更自然、更流畅的交互界面,你的视野本身。

当然,现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续航。

虽然标称56小时待机,但实际重度使用下,一天一充还是跑不掉。

其次是隐私。

眼镜一直开着摄像头,别人会不会觉得被冒犯?

百度和阿里都强调了“本地加密”“声源识别”“防漏音设计”,但公众信任需要时间建立。

还有眩晕感。

带显示的AI眼镜,比如雷鸟、XREAL在AR导航时,如果图像延迟或定位不准,容易让人头晕。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爆款如Meta Ray-Ban、小度AI眼镜Pro都选择“无屏”设计:

先解决核心交互,再考虑视觉叠加。

不过,这些都不是致命伤。

智能手机刚出来时,电池也撑不过一天,摄像头模糊,App少得可怜。

但只要核心体验足够好,用户愿意容忍初期的不完美。

那么,谁会是第一批用户?

大概率是三类人:

一是科技爱好者,愿意尝鲜;

二是特定职业人群,比如导游、记者、外勤工程师,他们需要解放双手;

三是注重效率的商务人士,把AI眼镜当成“随身助理”。

但真正决定市场成败的,是能不能打动普通消费者。

比如妈妈们会不会用它记录孩子成长?

学生会不会用它查单词?

老人会不会用它识别药品?

只有当这些日常场景被覆盖,AI眼镜才算真正“落地”。

有意思的是,中国厂商这次走在了前面。

Meta虽然全球份额高,但它的Ray-Ban主打欧美市场,功能偏娱乐,比如听歌、拍照。

而百度、阿里、小米的AI眼镜,从一开始就针对中文用户设计:

支持方言识别、本地生活服务、中文百科、支付宝支付……

这种“本土化适配”,是国际品牌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优势。

再加上中国供应链的成熟,歌尔股份做代工,水晶光电供光波导,瑞芯微出AI芯片,整个产业链已经跑通。

这不仅降低成本,也让产品迭代速度更快。

所以,2025年很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不是因为技术突然突破,而是因为“技术+场景+生态+价格”终于在一个临界点上交汇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买一副AI眼镜吗?

如果你现在去天猫或京东搜“AI眼镜”,会发现选项已经不少。

雷鸟卖得最好,小米首周卖出3万多副,阿里夸克开售7小时冲上品类第二。

这些数据说明,市场正在从“观望”转向“尝试”。

而11月1日小度AI眼镜Pro开启预售,或许会成为又一个引爆点。

毕竟,百度在语音交互和中文AI上的积累,确实有独特优势。

再加上45克的重量、可换镜片的设计、墨镜/光致变色的款式选择,它看起来更像一件时尚单品,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产品。

这很重要。因为眼镜首先是“穿戴品”,其次才是“智能设备”。

如果戴起来不舒服、看起来奇怪,再强的功能也没人用。

说到底,AI眼镜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智能”,而在于它能不能让技术“消失”:

消失在日常中,消失在视野里,消失在你不需要思考就能使用的瞬间。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不是因为它参数多强,而是因为它让上网、拍照、社交变得无比自然。

AI眼镜要做的,也是同样的事:

让获取信息、记录生活、连接服务,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

2025年11月,或许就是这个“简单”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