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被人工智能重塑的关键节点,CEIC 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即将于11月6-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2号馆启幕。这场以“新电子·新体验·新消费”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实力的一次全球亮相,更被寄予“改写全球产业格局”的厚望。近日,大会组委会主任何明接受即播国际传媒组织的媒体专访,深度解读大会创办的初心、创新亮点与产业使命,揭开这场全球消费电子盛宴的幕后思考。

让全球看到中国消费电子的“创新深度”
媒体:当前全球消费电子展会并不少见,为何要在此时创办CEIC 2025?您认为它填补了行业哪些空白?
何明:创办CEIC的初衷,从来不是“多办一场展会”,而是看到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痛点”——当AI、物联网、5G等技术加速渗透,产业却面临“技术碎片化、资源分散化、场景孤立化”的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国与消费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旺盛的创新活力,但长期缺乏一个能“整合全球资源、锚定根技术方向、链接供需两端”的顶级平台。
举个例子,很多中小企业有优秀的根技术研发成果,却找不到应用场景;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市场,却不熟悉本土生态;消费者期待更智能的产品,却看不到技术落地的全貌。CEIC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破局连接器”:让技术方找到市场,让企业方找到伙伴,让全球看到中国消费电子的“创新深度”而非仅“制造规模”。
现在全球消费电子创新中心已逐步向中国转移,AI又在重塑产业规则,这个时候办CEIC,恰逢其时。它不是简单的产品展示,而是要成为“定义未来消费电子”的平台——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能“跟跑”“并跑”,更能在根技术、全场景体验上“领跑”。
让科技从“冰冷参数”变成“可感生活”
媒体:CEIC提出“展、会、节”三位一体模式,这一设计的核心逻辑是什么?相比传统展会,它能为参与者带来哪些不同体验?
何明:传统展会常陷入“看产品、听报告”的单向输出模式,观众看完就走,企业参展后难有持续联动。我们设计“展-会-节”,就是要打破这种“割裂感”,让科技从“冰冷的参数”变成“可触摸、可体验、可交流”的生活方式。
先看“展”的部分,我们拒绝“产品堆砌”。近300家企业带来的2000多项产品,不是孤立摆在展位上,而是嵌入“智慧生活、高效工作、智能出行”三大真实场景里。比如鸿蒙的智能终端会和星闪的无线技术联动,让观众体验“手机、电脑、家电无缝衔接”;智能汽车展区不仅展示座舱,还会模拟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实际场景,让“车服务人”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展区,就能看到“未来生活的全貌”。
再谈“会”的板块,3场主论坛+16场分论坛,不是“专家自说自话”,而是紧扣“从根技术到产业实践”的全链路。比如AI论坛会邀请算法公司、终端厂商、投资机构同台,讨论“AI如何真正落地到耳机、眼镜等小终端”;智能汽车分论坛会聚焦“座舱与家居的互联标准”,避免企业各自为战。更关键的是“碰投会”,我们筛选了十余家顶级资本机构,提前对接高成长企业,去年有个做3D结构光摄像头的团队,就是通过类似对接拿到了融资,今年我们要让这种“精准匹配”成为常态。
最后是“节”的设置,这是为了让科技更有“温度”。菁彩音乐节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用无线3D空间音频系统打造“沉浸式音效”,让观众在音乐里感受技术的魅力;第二届“星闪杯”挑战赛,我们特意聚焦智能家居、AI机器人等领域,鼓励年轻团队创新,去年的获奖项目已经落地到华为、小米的生态里。科技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它要融入生活,这就是“节”的意义。
从“源头”筑牢中国消费电子的“技术话语权”
媒体:大会多次强调“融入根技术生态”,在AI、连接、计算等领域,CEIC将如何推动技术突破与标准统一?
何明:消费电子的竞争,本质是“根技术的竞争”。如果我们只做终端组装,不掌握AI算法、无线连接、芯片架构这些根技术,就永远处于产业链下游。CEIC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推动中国根技术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输出”。
首先是“技术展示”与“标准对接”结合。比如星闪联盟会在大会发布最新的短距通信标准,鸿蒙会展示跨设备互联的技术框架,这些不是“企业私有标准”,而是开放给全行业的。我们邀请了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计算联盟(GCC)等国际组织参与,就是希望中国的根技术能和全球标准对接,避免“重复研发、标准混乱”。
其次是“产学研协同”。这次大会有300多位嘉宾,不仅有企业代表,还有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科研团队,以及工信部的专家。我们设置了“根技术圆桌会”,让高校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能直接对接企业的产业化需求。比如某高校研发的量子雷达技术,这次会和安防企业合作展示,未来可能应用到智能家居的安防系统里。只有让“科研端”和“产业端”打通,根技术才能真正落地。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在展区专门设了“根技术科普区”,用动画、互动装置讲解“无线3D空间音频怎么实现”“3D结构光摄像头的原理”,不仅让专业观众看懂,也让普通消费者了解中国技术的实力。技术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让大家真正理解、认同我们的根技术,这才能筑牢“技术话语权”。
让CEIC成为“全球创新枢纽”
媒体:为何选择深圳作为举办地?深圳的产业优势将如何为CEIC赋能?
何明:深圳是“消费电子之都”,选择这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深圳的优势,不仅是有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一天就能找到配套厂商;更重要的是它的“创新基因”。
深圳有华为、大疆这样的龙头企业,也有无数敢闯敢试的中小企业,这种“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正是CEIC需要的。比如鸿蒙智行的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很多来自深圳本土企业;星闪的无线技术,早期测试也依赖深圳的产业链支持。CEIC落地深圳,能让参展企业最快对接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另外,深圳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这次大会有不少港澳的科研团队参展,还有东南亚的企业来寻求合作,深圳作为“枢纽”,能让中国创新辐射到全球。深圳工信局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比如协助对接本地企业、优化展会服务,这让CEIC能更好地“立足中国,链接全球”。
未来,我们希望CEIC能成为深圳的“新名片”——提到消费电子创新,大家就会想到深圳,想到CEIC。就像拉斯维加斯的CES,深圳的CEIC也要成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必选项”。
CEIC要做产业长期的“创新伙伴”
媒体:首届CEIC结束后,组委会有哪些长期规划?如何实现您之前提到的“永不落幕的创新平台”?
何明:CEIC的价值,绝不止于11月6-8日这3天。我们从一开始就规划了“线下展会+线上平台+常态化服务”的模式,要做产业长期的“创新伙伴”。
首先是“线上平台”,大会结束后,我们会搭建一个线上展厅,参展企业的产品、论坛的精华内容都会上线,观众可以随时查看、对接。比如某企业想合作星闪技术,不用等明年展会,线上就能联系到星闪联盟的负责人。
其次是“常态化资源对接”,我们会组建一个CEIC创新联盟,吸纳参展企业、投资机构、高校加入,定期举办小型沙龙、技术对接会。比如每季度聚焦一个领域,像“AI终端创新”“智能家居互联”,让资源联动持续下去。
还有“创新培育计划”,针对“星闪杯”的获奖团队,我们会提供为期一年的孵化服务,包括对接资本、接入龙头企业生态。去年有个团队做AI眼镜交互技术,通过我们的孵化,已经和荣耀达成了合作。未来,我们希望能培育出更多“中国原创”的消费电子品牌。
最后,第二届CEIC已经在筹备中,我们会根据首届的反馈,优化“展-会-节”模式,比如增加“跨境贸易对接区”,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增设“青少年科技体验区”,让更多人感受科技的魅力。
我们的目标,是让CEIC成为一个“活的生态”——它不仅记录产业的变革,更能推动产业的变革。当全球消费电子企业提到CEIC,想到的不是一场展会,而是一个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找到机会的平台,这就是我们的终极愿景。
专访尾声,何明望向窗外深圳的科技园区,语气坚定:“首届CEIC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它,让世界看到中国消费电子的‘创新底气’——这种底气,来自根技术的突破,来自全产业链的协同,更来自对‘科技赋能生活’的坚守。11月,我们在深圳等全球同仁来,一起定义消费电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