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GTC 大会扔出深水炸弹:L4 落地真的要倒计时了
2025 年 10 月的 GTC 华盛顿特区大会上,黄仁勋直接用两张时间表,把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给改了:今年就联合梅赛德斯 - 奔驰推 L4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到 2027 年再和 Uber 一起,规模化部署 10 万辆 Robotaxi。这可不是单纯喊技术口号,而是英伟达靠 DRIVE AGX Hyperion 10 平台,把车企、出行平台、硬件厂商都串起来,要打一场生态总攻。
二、技术底子:Hyperion 10 重新定义自动驾驶算力
撑起这份野心的核心,是英伟达刚发布的 DRIVE AGX Hyperion 10 平台。它装了两颗 Blackwell 架构的 Thor 处理器,总算力突破 2000 FP4 FLOPS(差不多等于 1000 TOPS INT8),是上一代 Orin 芯片的 8 倍。更关键的是硬件架构做了优化:只保留 1 颗激光雷达、14 个摄像头和 9 个雷达,比之前少了 2 颗激光雷达和 8 个超声波雷达,既能保证 L4 级的感知精度,还能大幅压低成本。
软件方面,英伟达和 Uber 一起搭了个基于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的数据工厂。Uber 每月 10 亿人次出行攒下的机场场景、复杂路口、恶劣天气这些数据,都能变成模型训练的 “燃料”。黄仁勋把这叫 “物理 AI 的闭环进化”—— 靠 DGX Cloud 加快数据处理,让仿真精度、迭代效率和极端场景的适应能力都能上一个台阶。三、生态配合:四方分工破解落地难题
英伟达没学特斯拉搞垂直整合,反而搭了个 “技术底座 + 生态分工” 的开放模式:
车企这边:奔驰会在 S 级这类豪华车上装 Hyperion 10,通过 OTA 慢慢放开 L4 功能,把 Robotaxi 的技术慢慢下放到私人乘用车上;Stellantis 则负责量产 AV-Ready 平台的车型,2026 年先交 5000 辆做试点。
制造端:鸿海(就是富士康母公司)管硬件制造和系统集成,解决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运营端:Uber 负责车队调度和乘客服务,把 Robotaxi 放进现有的出行网络里,慢慢过渡到人车混合运营。
技术端: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7 家自动驾驶公司都加入了这个生态,负责做场景化的算法优化。
这种分工正好戳中行业的痛点:车企不用自己研发芯片,出行平台省了技术研发的功夫,中小玩家也能通过 API 定制功能。就像文远知行那样 —— 靠 Thor 芯片开发 WeRide One 平台,既能对接广汽造车,又能接入滴滴运营,而英伟达只做技术支撑,不插手商业决策。

四、行业比拼:开放生态挑战封闭模式
英伟达一进场,直接把自动驾驶的竞争拉到了 “开放 VS 封闭” 的分岔口。特斯拉靠 FSD 数据闭环握有先发优势,Waymo 在 Robotaxi 运营上深耕多年,但这两家都是 “核心技术自己留着” 的封闭模式。而英伟达搞的这套 “Robotaxi 安卓系统”,靠统一硬件接口、开放算法框架和运营接口,把行业准入门槛降了 70% 以上。
比如校园出行这个场景,创业公司不用自己研发全套算法,只要在英伟达的基础能力上优化下行人识别功能,就能快速落地;货运企业也能直接接调度接口,适配货箱需求。这种生态的爆发力说不定能改写市场格局 —— 有预测说,到 2030 年全球 Robotaxi 市场规模能到 7500 亿美元,而英伟达正靠生态绑定,往产业链顶端走。
五、现实难题:安全和政策得先过关
虽说蓝图画得大,但要落地还得跨过两道坎:
安全认证:英伟达推了行业第一个 Halos 认证体系,想建物理 AI 的安全性标准,但 L4 级系统在极端场景下怎么应对失效,还得长期验证。
政策适配:2027 年要部署 10 万辆,得让欧美不少地方先突破无人驾驶的运营法规,可中国这类市场的路权开放进度还不明确。
生态信任:怎么在共享数据的同时保护车企隐私,别最后 “技术赋能” 变成了 “卡脖子”,这是英伟达要留住生态伙伴的关键。
从芯片供应商变成生态定义者,英伟达用 10 万辆 Robotaxi 的时间表,告诉大家自动驾驶已经从技术研发阶段,走到要规模落地的临界点了。以后说不定哪天,你在路边拦到的奔驰,就是能自己开的 L4 级豪车;打开 UberAPP,也能直接选 “无人车” 选项 —— 黄仁勋说的那些 “科幻场景”,慢慢就要变成日常了。其实这场生态战争最后比的,可能不是谁能造出最好的车,而是谁能让更多人真正用上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