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大约在南宋时传到香港,但现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头,是清末传入的民间新兴宗教。香港道教在20世纪下半叶兴起,是原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致力综摄一事所产生的结果。
由于清末以来中国内地政权的几次转易,以及战祸、内乱和经济破坏等原因,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成为广东人避难的港湾,同时,亦给予从广东传入的道教群体、扶乩信仰、经忏仪式和科仪经书获得保存和发展的难得机会。不仅如此,香港道教团体不仅很好地将原有广东地区的组织形式移植到了香港,还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道教组织。
在30余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联合会获准为注册社团,1967年又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并特准免用“有限”字样。香港道联会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分量,香港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在香港道联会的努力下,2001年至2010年香港道教界连续举办了十届道教节。香港道堂多数是主奉吕祖,其次是主奉观音。不过,黄大仙是现在香港民众最熟悉的道教神灵。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圆玄学院、蓬瀛仙馆、青松观和啬色园知名度较高,有香港四大宫观之称。

在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慈善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了多处学校、诊所、敬老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