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的库尔斯克,天上满是火光。无人机在低空盘旋,拖着尾焰划过燃烧的地平线。乌军的车队被炸成一条铁链,装甲车翻在沟里,炮管还冒着烟。士兵们背着残破的装备往边境方向跑,有人连枪都没了。七个月的跨境行动,到这一步,成了噩梦。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那篇报道,像一枚炸弹砸进舆论场。它说,乌克兰在库尔斯克的战役损失,能抵上法国陆军的一半。撤回来的,不到五千人。看完这数字,不少西方评论员沉默了。战争的浪漫被撕开了底布,只剩下血和废铁。
一开始确实打得漂亮。2024年8月6日,乌克兰越过边境,几支精锐旅直插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俄罗斯边防部队被打散,苏贾镇一夜易手。乌军像打了鸡血,一口气控制了上千平方公里地盘。泽连斯基团队趁机对外宣称,这不是侵略,而是“自卫反击”,还暗示这片地可以当未来谈判的筹码。那时,西方媒体一片叫好。
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它从不按剧本演。到9月,俄罗斯调来北部集团军反击。炮火封锁R200公路,补给车一出动就被炸。无人机一波接一波,像割草一样清扫。乌军的补给线被生生掐断,油料靠分配,炮弹靠节省。阵地上有人三天没吃热食,靠罐头撑。十月,乌军彻底动不了,只能挖壕沟死守。
BBC后来采访了几名幸存的士兵,他们说那是“活埋式”的防守。通信中断、空中被封,连撤退路线都没了。有人背着伤员走了十几公里,最终被俘。俄罗斯的无人机在夜空里像鬼灯,谁亮,谁死。
俄罗斯说乌军伤亡六万九千,听着夸张,但从英国情报的评估看,真实数字也不远。十二个旅的主力,最后只剩四千人撤回。装备七千多件被弃,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化成废铁。乌克兰的陆军骨干被打断了腰。
这场败仗,其实早埋下伏笔。乌军的后勤没法和俄军比。那条R200公路成了死亡走廊,补给车白天不能走,晚上走也被红外识别锁死。2025年1月,俄罗斯开始用精确制导炸弹专打补给点,乌军的前线几乎断粮。士兵靠缴获的俄军口粮苟活,炮弹要靠分摊。
还有情报。美国那时因为政治考量,暂停了部分情报共享。乌克兰在战场上成了“盲人”。俄军七万大军调动,直到逼近苏贾,乌方才反应过来。结果撤退时被两翼包抄,成片部队断联。英国的军事分析师斯蒂恩·凯尔加德说得狠:“这不是突袭,是自杀式展示。”
更要命的,是战略傲慢。泽连斯基原本打算“速战速退”,展示反攻实力,给西方看信心。可初期的顺利让他误以为能多撑几周。结果命令下去,变成“必须坚守”,想把这片地换成谈判资本。俄军没急,反而慢慢围,慢慢打。北韩志愿军出现在战场上,俄制滑翔炸弹从数十公里外掠过,乌军连还手的炮都不够用。
战争的赌徒心理,总是最贵的错误。
到了2025年春,库尔斯克的乌军主力几乎消失。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说,这是乌克兰建国以来最昂贵的一次冒险——战术上虚荣,战略上自残。法国陆军现役十二万人,而乌克兰在库尔斯克的损失,相当于法国一半的战力。一个被打残的数字,折射的是崩塌的信心。
俄军的伤亡也不轻,CSIS智库的评估说他们丢了上千辆装备,但毕竟是在本土,补给线短,修复快。乌克兰不同,人力枯竭,后备役难征。士气坠谷底,甚至出现逃兵现象。基辅政府开始强制征召,连大学生都要上前线。那是一种绝望的补丁。
政治层面更难看。泽连斯基原本想靠这场胜利换取更多援助,结果反噬。欧洲议会停滞追加计划,英美媒体转而质疑战略判断。FDD的报告写道:“乌克兰赢了一场宣传战,却输了整场战争。”顿巴斯方向的俄军趁势推进,波克罗夫斯克、托列茨克方向频频告急。普京冷冷一句:“乌克兰的冒险已经破产。”——听着冷,但现实就是这么冰。
这场仗还暴露出更深的病根。乌军的装备拼凑自各国仓库,很多是上世纪的老货。F-16姗姗来迟,ATACMS导弹用得像金子。俄罗斯则靠国内军工厂昼夜生产,北韩供炮弹,中国的贸易绕路补材料。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虽灵活,但根本抵不住俄军的饱和攻击。
撤退时,他们甚至丢下了通信设备、情报终端。俄军捡回去研究,边境防线因此更密。可以说,乌克兰为敌人“免费升级”了防御系统。
库尔斯克的灰烬里,不只是炸毁的坦克,还有被掏空的信任。国际援助冷了,欧洲开始吵。法国马克龙想派兵,德国摇头,英国政府则在算预算。普京在电视上笑,说这是“代理人战争的坟场”。这笑声,带着讽刺,也带着某种现实感。
到2025年6月,泽连斯基承认,只剩下不到九十平方公里的小块地,被俄军包着,随时能被碾平。那一刻,库尔斯克不再是地名,而是警告。
乌克兰还在重组部队,拼凑装备。国内通胀飙升,征兵困难。士兵写信回家,说“我们需要的是补给,不是口号”。BBC的记者写道:“那片战场看起来像世界末日,只有弹坑、铁片和被遗忘的头盔。”
战争从不怜悯赌徒。它只会收割一切侥幸。
库尔斯克,就是那张被烧焦的筹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