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第一位奴隶宰相|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

烹饪始祖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一带),精通烹饪。他以“至味”说汤,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

烹饪始祖

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一带),精通烹饪。他以“至味”说汤,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后世尊其为“烹饪始祖”和“厨圣”。

也就是说,他认为,疆土辽阔,物产丰富,才能得到广博食材;食材取料贵在精,无论肉鱼还是蔬菜,都要用上乘精品;厨师的技艺在于调和味道以及火候的掌握程度;用料要讲究先后多少,各尽其功。至味即是美味,要做到甜不过分,酸而有度,咸不损味,辣不浓烈。“皆有自起”,即是说怎样调味,使用什么样的调味料,是菜肴本身所要求的。

后世多认为伊尹的治国才能源于烹饪智慧高明、技术精到,因而有“伊尹煎熬”、“伊公调和”、“伊公负鼎”之赞,千古流传。伊尹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吕氏春秋·慎大览》说:“祖伊尹世世享商。”所谓“世世享商”,就是指每一世代的商王,在祭祀成汤时,伊尹都是陪祭的对象。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汤有天下,选于众,伊尹,不仁者远矣。”

治国能手

传说,他的父亲是手艺精湛的奴隶主家用厨师,母亲为采桑养蚕的女奴。伊尹自幼聪明好学,不仅得到了父亲的厨艺真传,而且学习尧舜之道,具有治国安邦之术。很快伊尹便远近闻名。传说求贤若渴的商汤曾多次前往聘请他,以致于至今嵩县空桑涧西尚有“三聘台”遗址。但有莘氏不答应商汤的要求。为了得到伊尹,商汤不惜一切,最后是聘娶有莘氏之女为妃,而伊尹是以陪嫁奴隶的身份到了商汤身边。商汤立刻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以国政,协助自己治理国家,并准备剿灭夏桀。

当商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伊尹就劝商汤以停止向夏桀纳贡来试探九夷之师对夏桀的态度。看到九夷仍听从夏桀指挥,伊尹又建议恢复纳贡,夏桀收兵。接着,伊尹与商汤边发展势力,边静观事态进展。

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两次决定停止对夏王的纳贡,夏桀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困境。伊尹见时机成熟,遂劝商汤立即起兵攻夏。伊尹代商汤写了《汤誓》,历数夏桀昏庸残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商汤率大军打败夏桀,攻占了夏王朝的腹心地区斟鄩,并定都西亳,商王朝正式建立起来。

商汤死后,继任的三代商王均早亡。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但他恣意妄为,不听规劝,破坏成制。学着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因此伊尹将太甲流放,到什么地方去呢?就去成汤墓葬桐宫吧,这就是“伊尹放太甲”、“桐宫思过”。国王被流放了,谁来管理国家?伊尹和大臣们商量,只能自己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而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

这是伊尹最伟大的地方,世界历史上有无数大臣放逐君主的史例,但是只放逐没追杀的很少,在君主改过后主动迎回君主的更少,君主复位后不报旧仇仍然重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最终,在伊尹的继续辅佐下,太甲“勤政修德”,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的事迹为后世历代所称颂,把他和周公并称,因为他们有诸多共同的经历,对国家有大功,又都经历摄政代政,并都及时归政于王,成为后世忠臣之楷模。苏东坡在著《伊尹论》时,从政治思想高度称赞伊尹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伊尹说:“伊尹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郭沫若也有铿锵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们都是空桑中生出的伊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