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是电商时代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善意制度设计,是平衡买卖双方利益、维系市场信任的基石。然而如今,这一暖心规则却沦为部分人钻营谋利的“遮羞布”,恶意退货乱象愈演愈烈,调包商品、损毁货物、反复“薅羊毛”等行为层出不穷,不仅让商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更严重践踏了市场诚信底线,破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治此顽疾,必须亮出法治利剑,以至少10倍罚款的严厉惩戒、全平台拉黑的强力约束、纳入个人诚信系统的长效规制,让恶意退货者付出惨痛代价,还网购市场一片清朗。

恶意退货的嚣张气焰,早已突破道德底线,演变为赤裸裸的权益掠夺。河北石家庄张某网购羽绒服却以廉价手机壳调包退货,精心伪造物流假象,企图白嫖商品,若非快递员与商家细心取证,险些得逞;山东宝妈明知貂皮大衣需专业护理,却水洗后申请退货,导致衣物彻底丧失二次销售价值,面对铁证仍百般抵赖、拉黑商家逃避责任,其自私自利令人不齿;上海沈某一年之内反复购买12部手机并全部退货,将高档商品当作“免费试用机”,滥用权利却振振有词诉至法院,尽显贪婪嘴脸。这些案例绝非个例,从几十元的日用品到上万元的高档商品,从个人单打独斗到团伙合谋作案,恶意退货的手段不断升级、范围持续扩大,商家轻则承担商品损耗、物流成本,重则遭遇大额诈骗、陷入经营困境,而平台规则的偏袒与风控漏洞,更让不法分子有恃无恐,进一步加剧了乱象蔓延。

更令人愤慨的是,恶意退货者的嚣张行径,本质上是对公平交易原则的公然挑衅,是对诚信社会建设的严重破坏。他们将商家的信任视为可利用的弱点,将法律规则视为可钻营的漏洞,凭借“消费者弱势”的刻板印象博取不当利益,不仅让合规经营的商家寒心,更挤压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空间。长此以往,商家为规避风险,必然会抬高商品售价、收紧退货政策、增加审核成本,最终所有成本都会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本应便捷高效的网购生态沦为充满猜忌与对抗的泥潭,这无疑是对营商环境的致命伤害。

面对如此猖獗的乱象,温和的劝导与零散的追责早已无济于事,唯有严刑峻法才能以儆效尤。首先,必须设立至少10倍于商品价值的罚款标准,让惩戒力度远超非法所得,彻底击碎恶意退货者的谋利幻想。现行法律对此类行为的惩戒多以返还财物、小额赔偿为主,威慑力严重不足,只有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企图投机者望而却步,真正发挥惩戒与警示作用。其次,建立全平台联动机制,对查实的恶意退货者实施终身拉黑制度,禁止其在任何电商平台注册账号、参与交易,切断其再次作案的渠道。当前部分不法分子通过更换账号、地址规避平台监管,唯有打通各平台信息壁垒,实现“一处失信、全网受限”,才能彻底堵住监管漏洞。

更为关键的是,必须将恶意退货行为正式纳入个人诚信系统,与信贷、就业、公共服务等挂钩,形成长效约束。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恶意退货绝非“小事”,而是触碰诚信红线的严重失信行为。将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让失信者在房贷申请、职业晋升、出行消费等方面处处受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的畸形局面,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诚信观。同时,平台需承担起主体责任,完善风控体系,优化退款审核机制,摒弃“重消费者、轻商家”的片面倾向,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订单,强化拆包录像、称重比对等取证手段,为商家维权提供有力支撑;监管部门则应加大执法力度,畅通商家维权渠道,对恶意退货行为快查快办,形成“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的高压态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繁荣的根基,而诚信则是维系这一切的生命线。恶意退货者的每一次投机取巧,都是对信用体系的一次侵蚀;每一次侥幸得逞,都是对营商环境的一次破坏。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以至少10倍罚款的严厉惩戒、全平台拉黑的强力约束、纳入诚信系统的长效规制,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震慑不法行为、安抚商家情绪、维护市场公平,让“七天无理由退货”回归保障权益的本意,让诚信成为网购市场的主流共识,真正构建起商家放心经营、消费者安心消费的良好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