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第九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产学研视点】存量焕新 提质增效 共绘城市发展新蓝图——2025(第九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城市是高

【产学研视点】存量焕新 提质增效 共绘城市发展新蓝图——2025(第九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城镇化进程的每一步跨越都牵动着民生福祉与国家未来。当前,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迈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重心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在此关键节点,2025(第九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如期召开,以“存量焕新 提质增效”为核心主题,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破题指路。

本次大会聚焦城市发展核心命题,吸引全国相关部门、高校智库、科研院所、设计与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与会者围绕城市更新与治理、文脉传承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智慧赋能、城乡安全韧性建构、城市设计教育等关键领域深入研讨,探寻存量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新技术、新路径,凝聚未来城市发展共识,为“十五五”时期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坚实支撑。

一、会议主题:锚定存量时代核心命题

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城市工作划定了方向。

本届大会主题“存量焕新 提质增效”精准契合城市发展转型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趋于稳定,老旧小区、产业园区、历史街区等存量空间的改造升级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大会以此为切入点,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推动各方力量协同破解存量空间利用中的规划、设计、技术、机制等难题,助力城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

二、组织机构:多元协同搭建高端平台

大会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主办,汇聚行业核心资源;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承办,确保会议专业性与落地性;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作为协办单位,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撑与技术保障;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为会议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王建省教授与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教授张大玉交流)

三、产学研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大会亮点

在聚焦创新发展的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是特色,为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注入动力。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王建省教授团队参与活动,为协同发展凝聚起广泛合力。

(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勃交流)

团队与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领导进行了交流。围绕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衔接、人才培养与实践岗位匹配等议题交换意见。

团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专家及地方住建部门负责人就城市更新这一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各方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就产学研协同模式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路径优化等内容交换了意见。

四、盛会启幕:凝聚共识开启发展新篇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李俊奇主持。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刚、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穆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秦海翔分别致辞,从高校科研与行业管理视角,阐述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重要意。

开幕式上,两项举措引发行业关注。住建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正式成立,将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城市设计行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北京城市更新研究院同步揭牌,聚焦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政策制定、技术研发与实践指导,打造城市更新领域核心智库。

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内涵。开幕式上,《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东城区·西城区》《大家小书·中国古建筑十讲》两部著作发布。前者为核心城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精准技术指引,后者以通俗视角解读中国古建筑文化,为文脉传承注入新活力。

五、大咖领航:顶尖智慧解读核心议题

大会邀请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设计议题分享观点,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该环节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秘书长李雪华共同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以“城市绿色更新的建筑实践”为主题,强调绿色低碳是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他提出,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载体,其更新需兼顾节能降耗、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通过技术创新与设计优化,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城市碳中和提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聚焦“城市更新学理、代际演进与实践发展”,从学术视角梳理城市更新的理论脉络与发展阶段。他指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需立足城市发展规律与代际需求,构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更新模式。

佛罗伦萨大学建筑测绘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教授乔治·维尔迪亚尼,带来“数字遗产与建筑遗产数字化的实践:案例、方法与策略”的主题分享。他结合国际经验,阐述数字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提出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建筑遗产的精准记录、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为我国文脉传承提供国际借鉴。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俊奇,以“以水定城: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必要前置与系统响应”为核心,强调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他提出,存量城市更新需将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前置条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构建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韧性。

六、实践引领:一线经验破解落地难题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大会设置“实践引领”环节,邀请来自规划管理、设计实践、高校科研等一线的专家代表,分享城市更新实践案例与经验做法,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落地路径。该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长张杰共同主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石晓冬,聚焦“发挥规划设计治理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他结合北京城市更新实践,提出规划设计需强化系统思维,兼顾城市整体风貌与局部特色,通过精细化规划引导,实现存量空间的功能优化与价值提升,为超大城市更新提供“北京经验”。

北京学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徐全胜,以“面向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城市更新”为主题,分享中海大吉巷与中关村大融城的设计实践。他指出,商业空间更新需紧扣消费升级需求,融合建筑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打造兼具体验感与功能性的消费场景,助力城市商业品质提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张悦,从教育视角出发,探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教育思考”。他提出,城市设计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践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邓东,以“营造共生城市——从玉树到十全街”为题,分享不同地域城市更新案例。他强调,城市更新需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与自然生态本底,通过共生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大学校长奇格德姆·坎巴伊·图尔基尔马兹,带来“城市设计中的跨国学习:思想的丝绸之路”的主题分享。她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发展经验,提出跨国交流合作对城市设计创新的重要意义,呼吁通过理念共享、技术共建,推动沿线城市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AI未来城市产业分会副秘书长、CBC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柳青,聚焦“城市更新系统性解决方案探究与实践”。她提出,城市更新需构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市场化机制,破解更新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与管理难题,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七、平行活动:拓展会议内涵 丰富交流维度

为拓展会议交流维度,本次大会同步举办两项平行活动,聚焦学术传承与期刊发展,为城市设计领域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曹汛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曹汛先生在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贡献,传承其严谨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激励后辈学者深耕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创刊40周年暨首届建筑类高校期刊联盟创新发展大会,汇聚全国建筑类高校期刊代表,探讨学术期刊在学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期刊联盟建设,提升建筑类学术成果传播力与影响力。

八、专题论坛:聚焦细分领域 深挖核心议题

城市设计涉及领域广泛,为实现精准交流、深度研讨,本次大会设置12个专题论坛,聚焦各细分领域核心议题,为行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与新视角下的城乡聚落遗产保护论坛,聚焦文化传承核心命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与方法,为城乡遗产活化利用提供思路;人文赋能与法制协同下的城乡遗产保护更新论坛,从人文与法制双重视角,构建遗产保护的多元保障体系。

城市更新 共创共享论坛与城市可持续更新的策略、机制与实施论坛,聚焦更新实践中的机制创新,探讨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城市更新的共建共治共享;高质量建设首都特色花园城市论坛,结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探讨花园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论坛、城乡能源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聚焦生态环保与能源安全,探讨绿色发展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建筑垃圾治理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机制。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韧性建设与协同治理论坛,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协同路径;建筑智能软件国产化赋能城市更新论坛与虚拟技术重塑城市设计论坛,聚焦数字技术创新,探讨国产化软件与虚拟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推动城市设计数字化转型。

九、沙龙活动:聚焦人才培养 赋能青年成长

人才是城市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次大会设置3个沙龙活动,聚焦人才培养与青年成长,为行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建筑遗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青年科技沙龙暨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人才培养10年回响,回顾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人才培养成果,探讨交叉学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遗产保护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城市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沙龙,汇聚高校教育工作者与行业实践专家,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创新等议题深入交流,构建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机制。

“传承创新·青年未来”青年建筑师实践交流沙龙,为青年建筑师搭建展示平台,鼓励青年一代立足传承与创新,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展现青春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十、大会总结:凝聚共识 共启城市发展新征程

本次2025(第九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以“存量焕新 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主论坛、平行活动、专题论坛与沙龙活动等多元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国内与国际的智慧碰撞。大会梳理了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与发展方向,凝聚了各方共识,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成果。

从高校科研的理论创新到企业实践的技术突破,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到国际机构的经验分享,大会构建了多元协同的交流平台,为“十五五”时期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随着大会成果的逐步落地,必将推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念创新、技术升级与机制完善,助力我国城市在存量提质增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建设更多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更新之路任重道远,本次大会的召开既是阶段性的总结,更是新征程的开启。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下,我国城市设计将不断突破创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城市更具魅力、更有温度、更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