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28匹普氏野马从甘肃武威的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出发,首次以远距离散装运输的方式,跨越1030公里,穿越整个河西走廊,被运送至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放归。经过近20小时的长途奔波,这批珍贵的野马于次日清晨6时左右安全抵达放归点。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成功配合下,它们即将踏上新的家园。
普氏野马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保留着马属动物最原始的基因,被誉为“活化石”,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次放归不仅是一次物种保护行动,更是对西部地区生态恢复能力的重要考验。
放归点位于敦煌西湖湿地保护区内。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域在上世纪60年代曾是当地村民放羊途中的歇脚栖息地,生态环境较为适宜。为避免惊扰野马、激发应激反应,工作人员并未做过多人为干预,而是选择安静观察与等待。他们提前用土垫平地面,方便野马平稳从车厢踏上土地,并在周边布置干草料和多个饮水点,包括利用自然泉眼,确保野马初到新环境时不至于饥饿或脱水。作为一种嗅觉极其灵敏的动物,野马能够依靠气味找到水源,这也将引导它们逐渐探索新的栖息路径。
图片来源网络
接下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将持续对这批野马的适应状况、繁殖行为及种群动态开展长期监测与研究,为今后更大规模的野马放归积累经验。
事实上,敦煌西湖保护区早已不是第一次迎接普氏野马。截至目前,该保护区内已有184匹普氏野马成功适应野外环境,并形成多个自然繁殖种群。2024年9月,来自安西极旱荒漠保护区的40匹普氏野马也曾迁入此地,在经过一年半散养适应后,已逐渐融入当地环境,甚至开始向保护区深处扩散。
值得一体的是,不同来源的普氏野马在外观上已有显著区别——安西保护区的马匹毛色较浅,母马近乎白色,公马呈浅棕色;而敦煌本地的种群则以深棕或棕黑色为主。这一差异为科研人员追踪不同种群活动范围、研究其行为习性提供了便利。
目前,保护区内所有野马生存状态良好,已初步展现出稳定的野外生存与繁殖能力,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不同区域普氏野马的交流与引入,也有助于改善种群遗传结构,增强基因多样性,为这一濒危物种的长期存续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28位“新成员”的加入,敦煌西湖已成为普氏野马重返自然、恢复野生种群的重要基地。每一步放归,都是对生命与生态的深刻尊重,更是中国人守护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