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已不实际揽权,为何还会被株连满门?

俇攘 2024-03-12 19:58:53

长孙无忌,这位贞观时代的第一重臣,其身份显赫,地位高崇,其胞妹是堂堂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在长孙无忌的帮助和谋划下,才一步步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而唐太宗给予长孙无忌的回馈不可谓不丰厚,那就是凌烟阁功臣排名高居第一。但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却在唐高宗时代备受冷落,政治斗争失败后心灰意冷,公元655-659年开始,就不再上朝了,整天紧闭家门专注史册书籍,譬如《五代史志》,从未质疑过高宗任何决策。

然而,有时候退未必能够全身而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胸宽如海,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放弃对政敌的赶尽杀绝,毕竟如长孙无忌这样,曾经身居高位的人,即使是已经退居二线,也必然不能得海阔天空,毕竟人皆容易被权利场所影响,在长孙无忌那样的位置,很容易被权力这把利刃所反噬。自古以来,继任者诛杀父辈留下的托孤重臣的事迹不在少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古来有之。

长孙无忌

关于长孙无忌,历史给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在收尾时出了意外,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长孙无忌的名字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角色。他曾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亲密的战友,一同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步入了鼎盛时期。然而,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功臣,后来却成为了唐高宗眼中的权臣,最终却落得满门被诛的下场,成为了一段悲惨的历史。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父亲是隋朝大将,母亲出自北齐宗室高家,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因为少年丧父,失去父亲庇佑后,连同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自此之后,长孙无忌就被舅舅高士廉所收养。高士廉是一位相当有眼光的人,自幼就觉察到李渊的儿子,年轻的贵族子弟李世民异于常人,于是就安排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交好,同时还把外甥女,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

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自幼苦读,所以博古通今,而且脑子灵光,特别善于谋划,所以和李世民结交成了挚友。之后高士廉被隋炀帝流放岭南,后来又投降了萧铣所建立的梁政权,直到李唐扫平江南之后,才得以重回中原王朝的怀抱。再来说长孙无忌,其久居长安,当其得知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前往投奔,在李渊大军渡河时便到长春宫(今大荔县)谒见了李渊和李世民,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

之后,长孙无忌成为了李世民的谋主,同时身兼政务领袖的大任,李世民南征北战,破西秦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多割据势力中都有长孙无忌的影子,累迁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之后成为了李世民天策府的最核心成员之一。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人生最大的功绩应当是在玄武门兵变中的谋划,正是长孙无忌联合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才让李世民有了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靠武力夺取皇位的大略。之后在东宫和秦王府的政治斗争中,李建成依靠在朝廷中的政治优势,向李渊进言,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而在此期间,长孙无忌始终坚持走政变路线,也促成了秦王府的谋划。

随着双方斗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成功瓦解秦王府的文官集团之后,又开始着手分解李世民手下的武将集团,借口突厥犯边,力荐李元吉率军北上,同时抽调秦王府的精兵强将随军北上,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心知肚明,军队和将领是秦王府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秦王府能不能成事的最关键所在,一旦失去军中的支持,李世民和秦王府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形势逼迫之下,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所以采取了政治斗争中最下乘之计谋,以无力解决政治问题,李世民不方便出面,就由长孙无忌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谋划,然后于626年6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长孙无忌还出兵平定了支持太子李建成的幽州罗艺。等到李世民掌权之后,长孙无忌自然就水涨船高,先是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后,其妹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改任左武侯大将军。627年任吏部尚书,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然而这还没完,同年,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之后位列三公,在贞观后期,还主持中枢。

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停留在了唐太宗朝,贞观23年,唐太宗病逝于翠微宫,唐高宗继位,长孙无忌成为了顾命大臣,作为出名的高危职业,自古以来顾命大臣就很少有善终者,毕竟这当中的分量并非谁都能够轻易掌控得当的。长孙无忌最初时,因为身份尊贵,且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所以基本上是朝中实际的决策者,特别是在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时,甚至敢牵连李治曾经的对手,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导致了一代亲王被赐死,长孙无忌纯属以权谋私,足以彰显其权倾朝野。

李恪之死

唐高宗起初本就不是特别贪恋权力,对长孙无忌也格外信任,但是两人却因为一个女人而心生罅隙,李治一生最爱一个女人,那就是武则天,永徽五年,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按理说这种事情,处理不好会震动天下,所以唐高宗也不敢轻易决策,于是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可能是老了,政治嗅觉没那么敏感了,也可能不想自己去推动这件事的发展,于是假装不知道,之后武则天的母亲也多次去求长孙无忌发话,但是长孙无忌就是一言不发,拒绝主动挑起这件事,可能就是因为此事,长孙无忌得罪了武则天。

但是李治心中已经决定的事情,不是长孙无忌等人可以轻易更改的,次年,李治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更是遭致了武则天的怀恨。

李治和长孙无忌

武后册立之后,无论是从公还是从私,都需要先处理两位托孤大臣,毕竟武后不比唐高宗,其政治野心很强。先是将褚遂良贬出长安,迁至长沙为官,之后改认广西桂林。然后长孙无忌也被架空了,虽然仍然位列三公,但是已经不在中枢决策,基本就是闲居在家,一言不发,从容养老。中书令由武后宠臣许敬宗担任,再往后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人诬陷长孙无忌有意谋反,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想要李治杀死舅父长孙无忌。李治不忍,但是也不与长孙无忌对峙,下诏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于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次年,在武则天的耳边风下,李治再次下令重审长孙无忌,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袁公瑜直接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尽,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一代名臣,就此陨落,直到十五年后,李治才为长孙无忌平反,为其建墓陪葬昭陵。

长孙无忌之死

尽管长孙无忌和他的家族在唐朝初年便已有显赫的地位,其父长孙晟曾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在唐朝建立后,长孙无忌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逐渐成为了李世民最信任的谋臣之一。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夺得了皇位,此后更是历任要职,为唐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唐太宗默契,为李治能够入主东宫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长孙无忌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治继位,即唐高宗。这时,长孙无忌的政敌开始对他进行打压,而他本人也因为年事已高、权力逐渐旁落而渐感力不从心。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被指控谋反,被唐高宗下令赐死。他的家族也因此遭到了灭门之灾,子孙后代几乎都被株连。这一事件在唐朝历史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人为长孙无忌的遭遇感到惋惜和不平。

那么,为何长孙无忌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首先,长孙无忌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随着新君李治的继位,一批新的政治势力开始崛起,他们不再像长孙无忌那样对李世民忠诚无比,而是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孙无忌的政敌开始对他进行打压和排挤。

其次,长孙无忌本人在晚年也犯下了一些错误。他过于自信和傲慢,对政敌的打压和排挤没有及时作出应对。同时,他在处理家族事务时也显得过于宽容和纵容,使得家族内部出现了许多腐败和不良现象。这些问题都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因为其对政敌的残忍,甚至诛杀了胆略和军事上颇有实力的李恪,自然会为人所忌惮,也会被芸芸众口推到风口浪尖,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好结局。

长孙无忌执掌朝政

再然后,就是与武后的巨大矛盾,武则天为人杀伐决断,而且是有仇必报,长孙无忌错误的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扭转唐高宗的一意孤行,最终不仅事没成,还得罪了皇帝两口子,直接导致了家族蒙难。

最后,唐高宗李治对长孙无忌的猜忌和不信任也是导致他被诛灭满门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长孙无忌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李治看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威胁。李治担心长孙无忌会借助家族的力量谋取更大的权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政敌的挑拨和煽动下,李治最终下令赐死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被诛灭满门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遭遇,更是唐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这一事件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警示着我们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和警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我们曾经多么辉煌和显赫,都不能掉以轻心、忽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阅读:57
评论列表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