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是契丹辽朝一直针对宋朝不断攻伐吗?

和运超 2024-01-05 09:34:22

如果此时年轻的新晋太后萧绰控制不了辽朝的内部群臣,那么契丹将领士卒哪怕是能战之辈,也很可能因为上层的庸弱糟糕而不敌已经崛起的大宋,将彻底败回老家。欣欣向荣的北宋将意味着逐渐收复幽云故地,甚至积极挺进塞外,恢复后来宋人心里一直念叨的汉唐荣光。

但我们随后能看到,萧绰这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契丹女子拥有强大的意志,不仅接过了耶律贤的大辽社稷,还完成的比任何一个男主都要好,成为煌煌史书上最有盛名的女人之一。若论女人掌控朝局的知名度,恐怕除了武则天和慈禧,契丹萧太后的大名绝对能排到第三位,北魏冯太后的功业和地位都应该还不及她。

影视剧中的契丹萧太后形象

都知道,赵宋建立是在耶律璟在位的应历年间,后来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宋辽激烈纷争,中原人经常听闻所谓辽人屡屡犯边,对后人算是妇孺皆知,可事实上恐怕带有极大的误解。假若翻阅史书记录来说,双方真正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关键阶段,每每是中原一方出击幽云之地更频繁更主动,前期会夹杂收复河东北汉的情况(当然并不是说辽军从来没有主动南征,比如柴荣刚继位就曾遇到过辽军南下的危机)。但从后周柴荣带着赵匡胤等人积极北伐开始,契丹辽军却是被动迎战居多,这一现象甚至可以拉长到最后宋徽宗年间联合女真,还妄想宋军可以捡便宜完成收复燕京的美梦。

这就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看中原的宋朝,真的是后人印象里军事萎靡的模样吗?绝对是误解。但凡宋军自视为鼎盛强大之际,绝对一再主动进取(包括看待后面宋军对安南交趾、河西党项,不管结局是胜是败,宋军绝对是主动出击,根本没有什么胆小畏战一说),决不能认为赵匡胤仅是为了征服北汉,所谓幽云幽云,幽州尽管更显重要,也更像是宋军北伐的目标,但云州一带尚有边地数州,朔州、云州、寰州等今天同样属于山西的地方,宋军同样希望一鼓作气拿下,收复北汉仅仅一个前提,而且一旦决定出击北汉,必定要做好准备同时对付辽军的准备。

尤其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前后大大小小的北伐多达近十次,比如之前提及契丹重臣耶律屋质的出兵救援河东一幕就很典型。当时是赵匡胤出兵准备降服北汉,因契丹增援得力,且做了巧妙的疑兵之计方才获胜。毕竟宋军围攻太原已经困乏,不敢再陷入与辽军对决的危险境地,就退军而还。

宋军为进一步增强实力,开宝七年(974),准备挺进江南降服南唐。为保后方无忧,宋人就对契丹提出和解,景宗耶律贤同意。可没过多久,赵宋顺利得到江南,立马回头又攻打北汉,这是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976),以潘美、党进等实力大将领五路人马在夏季八月又攻到太原城下,视为赵匡胤第三次试图收服河东。

本来这一年中,景宗耶律贤还曾遣非常倚重的太仆卿耶律延宁去中原祝贺宋朝长春节(即赵匡胤生辰,农历二月十六日)。耶律延宁是其近侍心腹,有保义功臣的头衔(《辽史》没有耶律延宁的传记,但后来有墓被发现,根据墓志记载才大致了解他的事迹,圣宗隆绪刚继位,他为稳固北疆阻卜、乌古、室韦各部而奔走,仅过三年就死了,年仅四十岁),按说耶律贤对巩固宋方的关系是非常看重,结果宋军却很快出兵,当时辽军出动大将耶律沙前往解救,成功使宋军再次退回。

影视剧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形象

关于宋军这一次退军的原因就说法不一。一是宋军的确是可能被击退败走。因为宋军连番攻打河东每每无功而返,从八月秋季到十月十一月入冬,显然又是三个多月较为吃力的围攻,在较为疲累的状态下,面对辽军前来增援,宋军不甘心又重复上一次被耶律屋质蒙骗的局面,真与强大的契丹援军发生交手,确实可能受挫不敌而退。

二是认为赵匡胤于十月里突然身故,消息传到前方,宋军不愿纠缠及时退走,刚好是十一月。综合来看,可能两种因素都具备。

赵光义在十一月继位后,为显示他是正常接过兄长的“遗愿”,在一番顺利收复闽地泉漳二州和钱氏吴越后,宋军再次启动收复北汉的计划。而耶律贤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所以哪怕前一次又击退宋军后,仍然抱着争取大事化小的意愿,还派使者赶往开封质问赵宋为何屡与辽之属地北汉作对。

不管赵光义是如何得到天子大位,此时他刚新立就顺利完成南方的收复,完全是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他印象中的宋军是兄长戎马一生带出的精锐无敌之师,光义当然认为是因自己继位下令宋军收兵,绝不会真的认为宋军不敌辽军败退。(就算是交手不敌,肯定也不是后来那种大败,否则史书记载应该会不一样),所以此时的光义说出一番宛如兄长当年“卧榻之侧”的经典之论:“河东逆理当讨伐,北朝如再作梗,只能刀兵相见!”

当辽使离开汴京,还在风尘仆仆朝北方赶路时,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光义火速集结四路大军直扑河东,这一次马到成功很大程度是他们抢占先手,所谓把握战机,往往视为兵家第一要素,绝非虚言。

宋军确实精心筹备,为了打探辽军可能的动向,还派出使者远赴海外向高丽方面沟通消息,使高丽知晓宋军行动,并作出可能的通风报信,让契丹后方有所不安,正所谓消息虚虚实实。

等到北汉方面受到宋军攻击,刘继元当然急忙遣使向契丹求救,这就是耶律贤的乾亨元年,再次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大队援救河东(两年前也是他们成功击退宋军)。耶律沙率军日夜兼程进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与郭进的阻援部队相遇,两军隔大涧对峙。

实际他们二人是第一波人马,辽军随即还出动有第二波由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带领的人马。耶律沙就打算等后续队伍汇合后再战,而监军敌烈等认为宋军并无可惧,想要抢先击破,于是下令渡涧进攻。郭进乘辽军刚渡山涧到一半,突然带领宋军出击,冀王敌烈,其子哇哥,耶律沙之子德里、令稳都敏、详稳唐共五个大将全数战殁,辽军被杀约万余人,当宋军乘胜追击败退的耶律沙残部时,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赶到,万箭齐发,宋军方才退走。

耶律斜轸顺利带耶律沙残部退回幽州,向耶律贤回报(《辽史》记乾亨元年冬,因宋军北伐,景宗都没有照惯例去捺钵行营过冬,在南京幽州主持御敌事务,随后两年里辽宋一直交战,他几乎长期在南京一带)。由于此番辽军损失很大,所以耶律贤、萧绰夫妇一时对继续增援有所迟疑,而北汉后面再派人求援均被郭进的手下拦截,宋军这一阻击辽军救援换取的机遇,最终帮助他们成功收复河东地区。

影视剧中的宋太宗赵光义形象

赵光义虽然是站在世宗柴荣和兄长赵匡胤肩膀上取得成功,毕竟是在他手里摘得胜利的果实,而且要算宋军实打实的战略和行动都很出色,先是勇挫辽军,然后力克坚城太原,如此的辉煌和荣誉令赵光义的自信心空前旺盛,他开始想象自己踔厉奋进,定能进取幽云,应该能胜过前面两位雄主,取得更大的不世之功。所以,他也如世宗柴荣和兄长赵匡胤一样几乎是马不停地部署宋军乘胜出击,试图一举收复幽州燕京。万万没有想到,很快就被辽军新冒出来的又一传奇名将耶律休哥,给宋太宗赵光义当头浇下一盆冰水,这就是宋人铭心刻骨的“高粱河之战”。

《辽史·耶律休哥》记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被围。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斩首万余,休哥被三创。明旦,宋主遁,休哥以创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

这一次交战距离之前辽军败退才只有几个月。此时的北院大王是耶律奚底,他和统军使萧讨古迎战阻击宋军也是败绩,所以导致燕京被围攻,此时耶律斜轸刚好因为之前的败绩调整职务为南院大王。

关于辽人南院大王这个职务实在被后人误解太多,虽然名字带南院字眼,可南院大王、南府宰相实际是契丹的北面官,原则上并不是负责汉地的事务,唯有南院枢密使才是南面官的最高军政职务。其他的南面官是传统中原的各种官职,如同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各部尚书、翰林学士(有时用契丹语称林牙)、各州刺史等等。

之前笔者解释过,南院和北院主要是契丹部族的某种区别,是针对迭剌诸部重新划分造成的,原则上北面官就是管理这些调整后的契丹诸部,同时根据一些临时任命可以相应负责奚、渤海、室韦、阻卜、乌古、敌烈等各种漠北部族的征召和讨伐。

北院相对南院的地位更高,是因为领有的部族更优越,但是北面官根据任命安排同样会负责幽云地区的汉官体系,比如此前的行动是南府宰相耶律沙作为行军都统带兵作战,北院大王耶律斜轸跟着领军后援。原则上南京地区的汉军没有作为主力参与其中,虽然特殊情况可以接受调派,但平时是属于护卫南京的禁军体系,并不是作为辽军出征作战的主力部队。

耶律斜轸是契丹中期的栋梁之才,他和休哥的搭档是承天太后萧绰和圣宗隆绪五十年鼎盛局面的真正保障。针对南京遇宋军攻打的情况,辽景宗耶律贤先派出南府宰相耶律沙为先锋增援,随后才是耶律休哥,如此可见耶律贤要力保燕京不失的决心。

这一次面对宋军北伐幽州危机,开始时的宋军带着刚收复河东的兴旺气焰,易州刺史刘宇献城投降,顺利进军到涿州,当地判官刘厚德发起,又是兵不血刃地投降,宋军士气异常高涨,兵锋直指幽州燕京城,领军的先锋是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

而辽军守卫的大将耶律奚底和宋军先锋在沙河交战不利(沙河位于今昌平区域),退到清河北面(清河位于今海淀区域)。宋军便趁势将城池大体包围起来,辽军则闭门坚守不出,等待援军。

当时南京的辽军分成两部分,城外是来援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初战失利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所部,包括统军使萧讨古,而城内是留守韩德让和麾下的纯汉军。

影视剧中的耶律休哥形象

耶律休哥乃名门之后,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耶律释鲁(太祖阿保机的伯父,有记载的第一个契丹于越)。家世非常出众,休哥自小就有“公器名望”的社会影响。之前的穆宗应历年间,他参与过平息乌古与室韦部落的战事,已经有过一些功绩,耶律贤认为他一定会有不俗表现。

耶律沙的援军先一步赶到燕京开始谋划反击。当时,宋军已经流露骄傲迹象,太宗赵光义一则接连尝到胜绩,二则发现援军将领是耶律沙,也是不久前被宋军打败过的,完全掉以轻心,认为大宋胜利在望,所以下令继续抢攻,他也在赶往燕京城的路上,要凭借亲征的举措亲自见证收复燕京的荣耀,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却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反转,宋军在燕京城下是以大败收场。

赵光义当时正在从镇州到燕京的路上,耶律斜轸因为耶律奚底此前败绩,加上宋军士气确实旺盛,他停留在得胜口不敢轻率出击(得胜口位于昌平区西北山口附近,明代十三陵所在,今属于十三陵镇,位于山谷环绕的地形,古时候非常隐蔽),也改行一条十分弄险的计策,他借用耶律奚底的一些旗号吸引宋军追击,然后又故意败给宋军,损失大约千余人,如此赵光义更加信心满满,下令宋军继续穷追猛打。

然后耶律斜轸与耶律奚底绕行沙河南面出击后方得手,宋军朝北面败退,停驻在高粱河附近(高粱河名气非常大,可历史上所指流域渊源非常多变,且今天又基本不存原貌,实际辽金的高粱河大体是从西北而来绕行燕京城北改向东南形成护城河,但由于历代在燕京的经营,河流有过变化,后来元代大都营建不同于辽金的燕京旧址,后代的情况成了穿城而过)。这时,太宗赵光义到达城南一带,附近震动,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

赵光义坐镇指挥宋军各路围攻燕京,连续作战多日,再次迎战来源的另一大将耶律沙,这时的宋军已经接连围攻燕京有数日,不能不说宋军其实表现出勇猛顽强的实力。当时的主攻大将有定国节度使宋偓与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西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东北面;定武节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经过一番鏖战,耶律斜轸部将渤海帅达兰罕降宋,自此辽军气势越发处于不利,而城外宋军开始对守城辽军多方招降,又有铁林都指挥使李扎卢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御盏郎君耶律学古带一批队伍入城增守(耶律学古是当年扶立世宗耶律阮的北院大王耶律洼之孙),与韩德让等整顿上下,辽军才大体安定下来一起坚守城池。

影视剧中的耶律斜轸形象

这时,太宗赵光义从城南宝光寺往城北进发督战,想要靠鼓舞宋军斗志最后一搏,争取攻克坚城,收取全功(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但史书记城南宝光寺这一地方却难以确定,辽代幽州与今天北京的方位已经不同,今天北京留存的宝光寺最早是元代所建,且当年还不叫宝光寺),宋军气势如虹,依然将耶律沙力战击退,还俘虏数百人。而其余宋军确实攻城甚力,连夜里也频繁出击,但不少宋军勇士被耶律学古擒获。

耶律沙继续与宋军僵持作战,再次败退,宋军得令追击想要全歼这一部辽军或者将其擒获。这时,耶律休哥带领五院部精锐十万人及时从中路两翼杀出,转眼间将宋军冲得七零八落。耶律沙的溃败及时稳住了,并与耶律休哥合军一处。

宋军不敢再与耶律休哥的强大精锐交手,暂且退回高粱河一带,依靠地势再准备进行反击。当宋军面临退守态势之际,正是辽军得到援军鼓舞愈战愈勇之时。耶律休哥与耶律沙合兵后,耶律休哥根本不给宋军喘息的机会,当即告知耶律斜轸和耶律奚底,他们决定趁宋军还未弄清形势连夜出击。

由于这是一次夜战,宋军先前追击遇袭,休哥明明是火速救场赶到,反而凑巧让顽强搏杀的宋军误以为中了辽军早有准备的伏击,一下就被震慑住了。这一晚的战斗永载史册,在宋人的历史上被视为不堪回首的一幕。

辽军也分成几股兵力,以耶律沙为居中,实行两翼包围钳击之势。当然,宋军绝不是历来被形容的那般糟糕,绝不是遇到败绩立刻就仓惶溃退,实际这一晚战斗激烈非常,领军的耶律休哥身先士卒,受伤达三处。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与宋军交战,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冲出支援。据说连城中居民都登楼帮着呐喊助威。这时宋军才发觉逐渐陷入全面包围,开始纷纷边交战边后退。

耶律沙率先领军追击宋军,而休哥与斜轸的左右两军也对宋军实行追击。宋军这时才形成溃败之势,死者也超过万余人,纷纷抢道奔走。当时前来城下鼓舞军士的太宗赵光义与属下失散,就在一片慌乱的战斗中,耶律休哥一直冲锋在前,据说在拼杀时射中了赵光义大腿。这位刚刚登位不久,意气风发的大宋天子险些初次亲征就要落入辽军手里被俘虏,幸亏身边将士拼死力战阻挡了休哥,而休哥也是为了奋勇追击赵光义而负伤较重。

赵光义爬上护卫从百姓手里抢夺的牛车(也有说是驴车,甚至有说这一次英勇冒险救下赵光义之人就是著名勇将杨业,刚从北汉归顺就在此战表现了忠勇一面),丢下队伍南逃。耶律休哥随后吩咐士兵将他扶上战车,还继续向赵光义逃奔的涿州方向追杀。

高粱河一战自此成为赵光义“身心”两方面的噩梦。就“身”而言,这一伤势造成他身体留下隐患,据说多年以后的驾崩也是因这一箭伤发作而起。就“心”而言,高粱河的失利令宋军前期积累的精锐万余人损失,加上伤重和逃散的不计其数,整个宋人上下的精气神都开始弥漫一种阴影。

但笔者认为高粱河之役后,还不能说宋军形成多么大的恐惧,只是优劣攻守之势确实多少发生改变。太宗光义越是对此结果不甘心,后来宋军对辽反复出击的损失越大,而宋人恐惧的阴影也才越来越大!

对辽北伐失利,造成赵光义心

影视剧中的辽景宗耶律贤形象

态变化的诱因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层面,就是此前朝野风传他得位不正。宋军溃败逃散后,军中居然一度认为天子没了,流传不少将领开始拥戴赵德昭继位。

等回到汴京讨论功过得失时,赵德昭出班建议将功过分开而论,对之前收复河东有功的众将士还是应该先行封赏,再对幽州兵败的责任予以严惩。赵光义听后非常不满,气得浑身哆嗦,理智全无地哇哇大叫:“吾还没死,待汝为天子,尚未晚也!”这一气话令赵德昭简直无法自证清白,逼得他回家以后拔剑自刎,成为活画出赵光义为人猜疑心重,小肚鸡肠的典型一幕。

当时景宗耶律贤的身体远比赵光义差,其实已经大限将至,基本是妻子睿智皇后萧绰出面整肃内部(后来一般都从圣宗隆绪角度称她为承天太后,实际作为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绰的谥号是睿智皇后),调整对待中原宋军的咄咄逼人,尤其辽人已经失去北汉作为屏障,幽州之地连续遭遇危机,契丹辽朝是在内外均是极其不利的情形下,反而经历此战脱胎换骨,更是在一个女流之辈手里,造就辽代半个世纪的辉煌鼎盛,后人怎能不佩服萧绰的才干呢。

在萧绰的身边,韩匡嗣、韩德让、耶律学古、耶律奚底、耶律沙、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萧讨古、萧挞凛等等一系列人物基本都整合团结起来,尤其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几乎是大辽的“绝代双骄”,休哥的功绩方面更为突出,像接下来一系列辽宋对决中,他都起到关键作用:“满城之战”时,辽军最初遇挫,后经耶律休哥出击,宋军再次大败;“雁门关之战”,耶律休哥带兵于狼牙村设伏,终结了北汉降宋“名将”——杨业的“无敌”神话;“瓦桥关之战”,休哥亲率铁骑歼敌无数。由于连战连捷,耶律休哥因其战功卓著而被拜大于越。

从保宁八年到乾亨二年(976 ——982),短短五六年,耶律休哥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带给辽军重新振作的动力,以其军事才干成功阻止宋军北进。中原宋境每遇小儿夜哭,据说大人只要一提“于越来了”,孩子就会止哭,其荣耀传奇抵达了巅峰。

高粱河大战虽然是辽军取得胜利,整个过程实在惊心动魄。哪怕辽景宗已经病重在身,心头也无法容忍,为了一血耻辱,在大战结束后不久——乾亨元年(979)九月发兵南下伐宋(整个高粱河战役发生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初之间), 辽宋两军在满城(今河北满城)交锋。

此战的前段局面依然是辽军不利。宋军很机敏地进行诈降,南面行军都统韩匡嗣信以为真,想接受投降,随行的耶律休哥劝阻道:“宋军军容整齐,锐气十足,肯定不肯屈服,这是在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应该严阵以待,静观其变。”韩匡嗣听不进去,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宋军引诱中伏突袭成功。韩匡嗣仓促应战,无法抵御宋军攻势,韩匡嗣抛弃旗鼓,率残部逃至易州山,士卒们纷纷丢掉兵器逃命。宋军在乘胜追击时遭到耶律休哥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回,辽军免于全军覆没。

韩匡嗣遭到景宗耶律贤严厉呵斥,据说准备重罚处死。这时萧绰出面授意众大臣和她一起求情,耶律贤当然也知道是过于激动,改为杖责,免了死罪。但韩匡嗣就此郁闷,改任节度使,他与耶律贤同一年身故,年六十六岁。

影视剧中的辽景宗耶律贤形象

满城决战的第二年,即980年三月,辽军依然不甘心失败,再起十万重兵围攻雁门(今山西雁门关),宋代州刺史杨业领兵大败辽军于雁门之北,是为宋军较为辉煌的一战。

到十月,景宗耶律贤仍不死心,亲自到南京领兵伐宋。先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在宋军大举救援时,被早有准备的耶律休哥击败。宋军在守将张师的率领下想突围。休哥指挥辽军追击,张师战死,宋军败退。

宋军隔河与辽军对峙,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强渡,过河与宋军决战,宋军不敌大败而退,辽军追到鄚州(今河北任丘市),与宋军再次决战,宋军连战连败,损失很大,几员战将被俘获。但辽军连番追击也遭到一定消耗,无法收取更大的胜利,只好就此退兵。耶律休哥是辽军接连败绩下,终于以出击宋军还取得大胜,如此特殊而辉煌的成绩,被加升为大于越。

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982年的四五月间,辽景宗又一次亲自领兵伐宋,是为第二次满城之战。最后被宋将崔延进打败,这是辽景宗和宋的最后一战,所以回看辽宋第一阶段的几次交手,宋人最大的成绩就是成功收复河东,然后双方来回交手,基本互有大胜也有大败。其实辽方的危机更多,但辽军士气基本迅速拉满,而宋军的精锐却较为消磨,总体士气和实力是在下降。

乾亨四年(982),年仅三十四岁的辽景宗耶律贤抛下萧绰与十二岁的太子耶律隆绪,带着满满的未竟大业于“大福河行宫”驾崩(大福河行宫位于呼虎尔河,今内蒙古东北面的海哈尔河,属于大兴安岭山区,当年也俗称大斧河。后来圣宗隆绪也驾崩于此)。隆绪被安排继承大位,由于确实年纪尚小,就顺势由已经主持大局数年的萧绰统揽一切事务。当时史书形容萧绰的心思,体现出既有一些明知的表演,又的确彰显契丹上下“化悲痛为力量”的现实。

“景宗崩……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后与斜轸、德让参决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边事……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

假如被史书传统评价所局限,对辽景宗的定位肯定是一个所谓承前启后的角色,包括他所谓整顿了之前穆宗遗留的诸多问题云云,多半很难看到景宗本身的历史价值何在?

影视剧中的萧绰与耶律贤形象

实际耶律贤前后阶段的情况颇有差别,前期的耶律贤身体还稳得住的时候,他反而比较清静保守,的确重心仍是为了平息各种危机,旨在调整内务方面;后期的五六年,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已经开始把事情逐步交给妻子萧绰,结果接连遇到宋军北伐滋扰,双方终于走到接连交手的地步,反而耶律贤不再保守,促使大辽从被动挨打变为主动出击,辽宋之战也成了他最后几年的头等大事。

比如前面提及南京留守韩匡嗣一事,耶律贤对其败绩的震怒已经达到打算杀他的地步。要换做从前的耶律贤,从没有这样失去理智,何况对韩匡嗣这样一个几乎从穆宗时就已经交好的心腹大臣。

耶律贤会如此情绪激动,几乎失控,笔者认为他的内心确实发生很大转变,后期的耶律贤感觉大辽上下已经焕然一新,他开始改变过去较为保守的立场,把大辽伺机南下同样视为一件提上议程的大事。这也是对中原宋军无视双方交好默契,此前确实耶律贤主动尝试与宋修好,也确实是宋军继续进犯打算收复幽州,辽军为此才不断做出激烈回应!

0 阅读:3

和运超

简介:专栏作家,影评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