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模仿不正确行为,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小烦恼”:明明在家挺乖的,怎么一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人翻白眼、说“坏话”、抢玩具,甚至打人?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急”,急着批评、急着纠正,但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非常正常、甚至值得欣慰的信号。
模仿,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科学研究发现,连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伸舌头、张嘴巴。到了3-6岁,孩子进入“模仿高峰期”,他们像一块小海绵,不分好坏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小江湖”,同伴之间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他们模仿别人,不是因为“变坏了”,而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做一个人”。

所以,当孩子模仿了不正确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理解:这说明他正在积极地参与社交,正在尝试理解规则和关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他分辨“什么值得学,什么不该学”。
第一步:温柔而坚定地表达态度当孩子做出不恰当的模仿行为时,不要一笑而过,也不要暴跳如雷。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平静但认真的语气说:“妈妈看到你刚才学小朋友推人,这让我有点担心。推人会让人疼,也会让朋友不开心。”让孩子感受到,这个行为本身不被接受,但你依然爱他、接纳他。

你可以接着说:“不过,你模仿得真像!说明你观察力很强,学东西也快。”先肯定他的能力,再引导他思考:“但你知道吗?真正厉害的孩子,不是学别人做什么,而是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去做对的事。”把“模仿力”转化为“判断力”,让他明白,独立思考比盲目跟风更酷。

孩子可以模仿一百个同伴,但最信任、最想成为的,永远是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你就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人;如果你希望孩子不打人,你就不能用“打手心”来惩罚他。你的言行,就是他内心最清晰的“行为指南”。同时,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勇敢说不”“坚持做自己”的绘本故事,用孩子能懂的方式,树立正面榜样。

孩子模仿不良行为,有时是因为“想被接纳”。他看到某个小朋友用这种方式获得了关注,于是也想试试。这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多鼓励他在幼儿园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并及时肯定:“你今天主动帮小朋友收积木,真贴心!”让他知道,不用学“坏样子”,他也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后,请相信时间的力量。孩子的行为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今天说懂了,明天又犯了。但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坚持引导,每一次温和而坚定的沟通,都在为他内心的“是非观”添砖加瓦。
孩子学“坏”,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开始。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关在“无菌室”,而是陪他走进真实的世界,教会他如何在纷繁复杂中,守住内心的光。